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
2020-07-02 09:34:16 448
偶然接触了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里讲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顿时上瘾,忙里偷闲的每日一集半集的终于看完了。感觉比舌尖上的美味来犹胜一筹,它是文化大餐,更是难得的一种精神享受。心得虽然不够成熟但也要趁着热乎劲儿表述出来,和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吧。
圣人与完人
对于王阳明,很早读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曾经知道,他是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那句“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让我记忆颇深。既然如此,以唯物主义者自诩的我自然对其不感兴趣。直到如今听了郦教授一番详细地解读,方才大吃一惊,原来人家竟然是与孔子、孟子、朱子(朱熹)并列的儒家四大圣人;不仅如此,还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完人之一,孔子和王阳明各一个,曾国藩算半个(两个半完人另有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一说,但都有王阳明)。
何为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才德全尽”的人;而完人呢,条件似乎更高,要“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不但有德行,还要有功业,称为“三不朽”。按照这样苛刻的条件衡量,连孔子也被排除在外了。孔子虽然创立了儒家学说,是无可置疑的道德模范,为了克己复礼到处奔波努力,但可惜业绩不行,徒劳往返,不被各国君主认可。儒学的强大影响力还是在刘汉之后才逐步呈现的;而王阳明不但是心学的开创者,而且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用于行政和军事实践,且卓有成效。他谋划指挥的战役从无败绩,百战百胜,被称为“战神”。纵观中国历史达到王阳明这样知行完备和功业水准的,的确少之又少……
因此奇人学者的王阳明早在当代就拥有了许多粉丝,拜他为师的人有他的顶头上司当朝大官,也有封疆大吏,更有无数的读书人追随;他身后信奉者崇拜者就更多了,如海瑞、张居正、黄宗羲、李贽、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蒋介石曾经多次自称为王阳明的信徒,并把台北草山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纪念。大教育家陶行知原本叫文濬,因为笃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特地更名。王阳明在日本和朝鲜的影响甚至超过中国,日本的近江圣人中江藤树、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军神広瀬武夫、作家三岛由纪夫等无一不是他的拥趸。今年1月3日是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而这个标志着日本走向现代化的改革运动,王阳明的心学功不可没。心学在日本被称为显学,它为明治精神注入了灵魂,明治维新的前三杰和后三杰全都信奉王阳明,海军统帅东乡平八郎专门刻了个印章,上书“一生伏首拜阳明。”可见王阳明在隔海的东瀛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天才与异志
说王阳明是天才少年,自有许多故事证实。比如他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不仅思维敏捷,更重要的是视角、气势和思路的不同寻常。这两首诗至今也是传世佳作。
至于说王阳明有异志,更是大家的共识。十一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这个回答非同凡响,那个时代即便是学有所成的读书人,立志做圣贤者也是少之又少,须知那圣贤岂是凡人可做的?
王阳明打小就不循规蹈矩,许多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阳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被采纳。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政绩与武功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弘治十二年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赐二甲进士第七人,相当于全国高考的第10名,而后被任命为工部官员。正德十三年,巡抚王守仁上任江西巡抚,迅速平定了信丰等地的民变,第二年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两大手笔朝廷震惊朝野,上下都对其刮目相看。
平定江西匪患展露出王阳明非同一般的谋划指挥能力。盘踞四省交界地区土匪几十家,大的匪窝就有四处,几十年讨伐皆不能根治,而王阳明仅用一年时间就荡涤干净。更值得指出的是他后期的安抚工作,“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名言就是出在此时。他上疏朝廷,减免税收,安抚百姓,从而从根本上治愈了当地的祸患。
而随后的征讨宁王叛乱,在军事上更是堪称奇迹。宁王为叛乱苦心经营了十几年,拥有精兵十万;而王阳明没有一兵一卒,只是临时招募的散兵游勇和当地百姓,且只有一万多人,但大义在胸的王阳明还是勇敢地竖起平叛大旗。他先是散布流言使叛军不敢进军南京;接着又出兵宁王老巢南昌迫使其回撤,最后与其在鄱阳湖决战,火烧敌舰,终将朱宸濠擒获。鄱阳湖大战的同时王阳明居然没有耽误讲学,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当时就折服众人,被誉为神人。
嘉靖六年,广西多处叛乱造反,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王阳明总督两广兼巡抚前往处置。造反的卢苏和王受听说是战神来了十分害怕,没等开打就投降了。王阳明平叛到达南宁后,一方面派降兵进军以迷惑对方,一方面派官军秘密集结,袭剿叛军,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大获全胜。至此盘踞在八寨、断藤峡一带长达百余年的祸扰,被王阳明一举消除了。
布道与立言
这里所谓的布道,就是讲学,这也是王阳明人生经历的一大特点。他从年轻的时候就爱讲学,刚到京城任职,就在郊区设坛开讲,顶头上司前去打探听课,居然折服,就拜年轻的下属为师。王阳明任职京官期间,仗义执言得罪了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刘瑾,被捕下狱,几乎丧命;而后被贬到贵州龙场去做一个九品的驿丞,半路上又差点被杀手给灭了。到了龙场,当地万山丛勃,苗僚杂居,条件十分艰苦,但王阳明泰然处之,潜心悟道,居然大彻大悟,心学由此萌生。他一边悟道,一边讲学,受到当地民众爱戴,讲学的龙岗书院人满为患。这一幕被当时主管全省教育的学政官员目睹,便邀请王阳明前去贵州的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听课者同样盛况空前。再之后就如同当年的孔子一样,王阳明就有了追随的学生,老师走到哪里就跟随到哪里,一路讲学,影响逐步扩大。他在主政江西时候,新建了义泉等五处书院,以教化民俗为主,最终达到“破山中贼”的教育目的。54岁时王阳明辞官回乡,在老家绍兴、余姚一带创建阳明等书院,宣讲“王学”。
所谓的立言,指的就是王学,亦即心学。明代儒家的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而最初的王阳明也是信奉理学,他曾经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竹子,冥思苦想七天七夜,没有结果,由此产生怀疑;心学在性质上还是儒教,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心学与理学虽然同属宋明理学但多有分歧,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
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王阳明在离开老家书院赴任两广的时候,曾经留下四句名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被郦波教授分别解读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是——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方法论。
王阳明在广西平乱后,健康情况很糟糕,病逝于归途的安南。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还是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他的诗一流、文章一流,书法一流,做人一流,箭术高明,曾经在校场上当着千军万马骑射,三箭皆中靶心,文武全才,千古一人......
本文对于王阳明的介绍和他的心学来讲,是管中窥豹,凤毛麟角,挂一漏万,在所难免。
- 上一篇:《芳华》-请珍惜善良的人
- 下一篇:电影《芳华》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