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无用但有意义的事
2021-05-14 15:59:14 36
生活中,总有人在为名忙碌,为利奔走,只想着做“有用”的事,读“有用”的书,交“有用”的朋友,唯恐做了没用的事,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但人活一世,若只为了奔赴这些“目的”,便难以寻获生活的旨趣。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待尝遍世间苦乐,人生冷暖,我们会发现,这世界上有太多的美好,恰恰是“无用”的结果。
1、做“无用”但有意义的事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人生很长,那些你认为没用的事,可能藏着影响全局的关键一环。 “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在79岁高龄那年开始,做了一件令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事。 他为了画一幅画,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不辞辛劳,随身携带画具,每遇山水胜景,必展纸摹写,江畔边都是他蹒跚的身影和复蹈的足迹。 而这件事,他一做就是7年。 不少人叹息,老人已迟暮之年,如此勤苦,却只为一幅画,究竟有何用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几百年后得以揭晓。 那幅画,就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如今,正是这位老人做的7年“无用”之事,成为了桐庐和富阳这两座小城的象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和源源不断的财富。 耐人寻味的是,这幅画是他为师弟无用师所绘。 当年,谁也不会想到,一位老人为无用师做的“无用事”,竟有如此大用。 其实,大到人生追求,小到日常琐碎,很多看似无用的事,实则潜藏着巨大的能量。 规划翌日的事项,复盘每天的工作,记录随即的灵感,…… 正如庄子所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复利效应”: 持续的收益不是一朝获得的,而是利滚利,这段时间的增长缓慢,回报也可能不理想,但只要你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收益就会越来越多。 有些事虽不能立刻看到用处,但只要有意义就值得去做,时间久了,它的用处就会逐渐显现。这些事,往往决定你的人生拐角。 在未来遇到十字路口时,为你指引出最光亮的那条路。
2、读“无用”但喜欢的书
时寒冰曾说:“读书最忌太功利化——需要什么就去读什么书,唯恐读了与自己的利益或追求关系不大的书而耽误了时间、浪费了金钱。” “是否有用”成为了读什么书的选择标准,而“是否喜欢”变得不再重要。 但其实,太多时候,恰恰是“无用”的书在无形之中酝酿着巨大的用处。 作家李栩然分享过他的亲身经历。 小时候,他所就读的希望小学的破教室里,放着很多城里捐来的书,那些书只有八个字可以形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从百科全书到各类小说,从名人名著到野史杂谈…… 正是读的这些书,帮助他考出了全县十多名的成绩,得以免除择校费,去到县里上学。 在初中至大学期间,他更是读了很多在旁人看来没用,但自己喜欢的书。 对佛经感兴趣时,他看了所有馆藏的佛经,抄了整整一本笔记本; 对甲骨文感兴趣时,他研究和抄写了很多笔记,甚至用甲骨文写诗给喜欢的女生。工作后,他才知道他读的这些书并非没用,只是它们的用处还没显现出来而已。 他给领导写的讲话稿,引用的诗词不是“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老生常谈,而是“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别具一格,领导也因此对他印象深刻。 而这些,都是他以前看书的时候记下的。 他说:“其实,很多我读过的书都已经忘了,甚至连书名都不能完整记起来,但我现在所说的每一句话,写下的每一个字,甚至做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是我读过的每一本书。” 现在,多数人总想着“读一本书懂一个专业”,却忽视了读书的另一种逻辑。 功利至上的读书,可能有用,却难以开拓更广的认知边界。 而聆听喜好的读书,或许无用,却能积淀丰富的精神养分。 一个人,倘若因功利而彻底放弃喜好地去读书,终究难以在“自我提升”这条路上走得长远。 读“无用”但喜欢的书,虽无立竿见影的回报,却有厚积薄发的力量。
3、交“无用”但知心的朋友
白岩松在《白说》中写过一句十分扎心的话: “现在中国人很有意思,看名片、递名片。回到家一看,这哥们没用,撕了,因为你用不着他。” “功利之友”或许能锦上添花,但“知心之友”才能雪中送炭。 瞿秋白当初被解除职务后,留在上海养病,并打算重操旧业:翻译俄国作品。 他读过鲁迅的很多文章,对鲁迅的人品和文才很是佩服,而鲁迅对他也颇为欣赏。 这段时间,两人虽未曾谋面,但译文工作已成为他们交流的桥梁。 两人的第一次相见,没有丝毫陌生感,而是像久别重逢的老友,相谈甚欢。 他们之间似乎早已有一种默契:不为对方的名利而来往,只为知心的相惜。 在乱世中,这份“知心”更是难能可贵。 瞿秋白在上海的这段时间,正受迫害,处境危险。 即便如此,鲁迅都没有为自保而疏远他,而是将自己的家作为瞿秋白最可靠的避难所。 危难之际,真正有大用的,正是“无用”但知心的情谊。 以功利为目的的交往,当功名不再时,这份“情谊”也会随之消逝。 唯有以知心交来的好友,才能在你面对狂风骤雨时,为你撑一把伞。 正如复旦教授陈果所说:“真正的朋友从来都是违背工具理性的,从来都是违背任何世俗的、功利的、实用的目的的。朋友不是实用品,朋友是奢侈品,一旦拥有,就觉得心满意足。” 交“无用”但知心的朋友,虽无功名利禄的提携,却有坚定不摧的相扶。
“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意味着只为自己而存在,无用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无用,才能自用。” 张方宇在《单独中的洞见》中写的这句话,道出了“无用”之大用。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所谓的无用,只是对某个价值标准而言,是人类的短视和局限,换个标准可能就是有用的了。对社会有用,对自己可能无用;对社会无用,对自己可能有用。 而人这一生,到最后能留以自用的,恰恰更多是这些“无用”。 ,是改革开放时期励志创业的典范,在人民公社时期,他是生产队队长,凡事身先士卒,先人后己。他是个理性的青年,铁骨铮铮的汉子,他痛苦的拒绝了痴情的润叶,他独挑大梁,撑起了破烂的如同筛子的家,他在四人帮倒台时,他带头施行生产责任制,后来又带头创业开砖厂,在成功的时候又不得不面对爱人的去世。可以说,生活造就了他,他勇敢的接下了生活的重担,无论是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青年,还是渴望创业的青年。他的人生经历,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在那个年代,太多的苦难便由此而生,贫富阶级的差距埋葬了润叶和少安理想中的爱情,文革的阶级斗争让农村人彻底成了土地的奴隶,让田福军这样的好官被埋没,让小人得势。繁重的劳动让秀莲积劳成疾,早早离世。让曾经活泼开朗的金波变的郁郁寡欢。这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每个人都要随时做好面对苦难的准备,这是这本书教给我的道理。太多的普通人,书写着自己平凡的人生,有人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在这本书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这或许是这本书为什么可以引起读者共鸣的原因。
这是一本伟大的农村史诗,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是屹立在文坛的不朽明珠,这更是一本处世的哲学,教会了我们怎么去面对人生,给了我们勇敢迎接挑战的精神动力。读完这本书,或许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但至少,我们要做精神上的强者,这并非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而是时时刻刻保持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努力过好每一天,无愧本心,活出精彩。
正如书中所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也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 上一篇:生活就是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小事
- 下一篇:你所求的越多,烦恼越多
相关文章
- 一个人命好都有什么特征
- 成就高贵人生的低配生活
- 心别想太多,话别说太满
- 不取悦别人是一个人高贵的开始
- 生活再苦,我们咬牙也要坚持挺过去(励志经典说说)
- 关于坚持的励志句子,自己选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
- 人生路上多风雨,两位清贫学子却为别人撑起了伞
- 人生有三重境界,生活极简,精神丰盈
- 世上哪有没有挫折的生活,看开了才能活出有诗意的人生
- 熬夜与不熬夜的人,平时的状态差别非常大
- 如何养心如何养神,最美的生活方式告诉你
- 内耗是养生的头号敌人,三个方法帮你停止内耗
- 人生最大的破产就是透支自己
- 当你没钱的时候,请记住下面16句话
- 人生路上失意不可预知,坦然自得悠然
- 在来去之间寻找生命的精彩
- 世道艰难,与苦难同行
- 一个家的门风好坏,取决于有没有这四样东西
- 学会这三招,你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强者
- 生活并不复杂,知足者不辱,能忍者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