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行当年的也是个大名鼎鼎的学霸,他在嘉靖四十一年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名满天下。张居正在生前就特别欣赏和重用申时行,但是申时行这个人全是个温和的和事佬,甚至能被黄仁宇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
申时行认为,张居正最后身败名裂的原因就在于自信过度,不够低调,不肯对局面做必要让步。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他可以利用权势压制他的批评者,可是一旦去世了,张居正一手谋划的改革也就付之东流了。因此,申时行认为张居正改革根本就不可行,在他看来,一定要和现有的文官们合作,顺应他们的意志来治理国政,要不然就得把官员全罢免掉,然后把整个国家中枢行政管理体系全换掉,可是根本行不通,所以他认为,作为一个首府,最重要的不是管理官员,而是应该用诚意感化他们,然后才能领导他们,让各种人才发挥长处,让全体文官精诚团结,共同为国效力。
凭借着这样一种政治理念,申时行认为,作为一个帝国权力的最高象征,万历皇帝自己首先要以诚意对待群臣,于是鼓励万历皇帝努力工作,但是很尴尬的是,经过张居正事件之后,皇帝自己心灰意冷,开始对政务变得厌倦起来,比如说拖着不出席每月三次的经研活动,所谓经研,就是邀请翰林苑的饱学之士给皇帝和群臣搞儒家经典的讲座,算是给皇帝搞的一种讲座学习班吧。一些本该由他出席主持的礼仪,万历皇帝也是经常能躲就躲,经常放大家鸽子。申时行非常的郁闷,在他看来,礼仪是非常重要的,皇帝你怎么能这样呢?
皇帝和大臣按时参加各种各样的礼仪,一方面体现了皇帝君临天下而万民臣服的权威,加强了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表明,皇帝同样受到上天的管制,也就是受到传统道德的节制。如果各机关的文官几个月都见不到皇帝一面,他们就会产生怀疑,皇帝是否对各种事情都能充分掌握。进而他们会怀疑皇帝对儒家道德是非善恶是不是已经置之度外了,如果皇帝在道德上有缺失,不能成为万民的表率,这些人怎么在尽忠尽力呢?
然而万历皇帝还是根本就不配合,因为他也看不到权臣的诚意在哪儿,特别是在选择太子的实践中,他想让自己喜欢的皇三子朱常洵当太子,但遭到了群臣强烈反对,就让他非常生气,只能继续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一个皇帝还不能自己想干啥就干啥,这得多憋屈,在多年争论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他其实在内心里就已经放弃了与群臣的合作。
夹在群臣和皇帝之间申时行,感觉自己也是一肚子苦水,一方面大臣们希望他作为文官的领导者,能够义正言辞的说服皇帝定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如果皇帝不听话,就应该以辞职表达臣子的忠心。而皇帝那边呢又希望申时行能够帮他管管这帮大臣们,少让这些臣子天天给他添堵,至少能让自己的耳根子清净一点儿。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得选边站队了,到底是支持大臣们还是支持皇帝呢?
事实证明他怎么选都是错。1591年10月,权臣再次集体上奏逼迫皇帝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道奏章递上去时候,申时行其实正在生病,跟这件事儿没啥关系。他们在奏章里,却依然赫然写上了申时行的大名。知道这个事情以后,申时行赶紧给皇帝写了一份秘密文书,解释说明自己并不知情。皇帝看完后将文书退还给了他,更倒霉的是在递送文书的过程中被内阁次辅,一个叫许国的人把这事儿给泄露了出去。这下子这一帮子大臣们群情激昂啊,一起上书弹劾申时行,痛骂她是个十足的两面派,在人品道德上有严重的缺。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申时行只能黯然辞职,调和皇帝和群臣的努力宣告。申时行是如何努力试图弥合皇帝和群臣之间的关系,又为何徒劳无功的。作者认为呀,虽然他秉持着和衷共济的理念,希望皇帝和群臣都能拿出诚意共同合作治理国家,可是在双方矛盾越来越激化的情况下,他不得不选边站,这就导致了他最终被弹劾下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