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言: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80 浏览 思考 理性

直觉与理性,是两种对立的思考方式。从效率看,直觉是简单、迅速的,而理性往往需要消耗较多的精力和注意力;从结果看,直觉往往有各种不同的非理性因素——感情因素、环境效应等等,而理性会根据各种外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在工作生活中,要如何同时提高思考的效率和有效性呢?我们可以通过长时间训练可以培养出近乎理性的直觉,也就是直觉性专业技能,这样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提高思考反馈的质量和速度。

还记得小时候总把“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奉为处事真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渐渐发现了眼见的也未必是事实。那什么才是真的?这需要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进行大量的深入分析,敞开怀抱,不抱偏见,理性思考,方能得出较为客观真实的结论。这也是我对《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理解。正如书中所写,人在多数情况下是非理性的,偏见是人与生俱来的缺陷,因此我们更应该“三思而后行”。

《思考,快与慢》介绍了人的两套思维系统,系统1是以本能直觉为主的快思考,系统2是以深思熟虑为主的慢思考。书中列举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和经典案例来展现这两种大脑的运作模式,证明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快思考”,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经常暴露出毛病,并告诫我们在做决策时要注意快思考带来的误导,尽可能地用机械的框架来程序化或者量化我们的决策、评价决策的价值和效用。

《思考,快与慢》认为人类的认知模式有2种,系统1是感性本能,是无意识的,依靠直觉做出直接性判断,是最快、最有效率、能量消耗最少的认知模式。系统2是理性逻辑,需要注意力,需要动脑子,是较慢、效率较低和能量消耗较多的认知模式。由于趋利避害的天性,人们做出决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依赖自身的直觉和本能来作出判断,而并非依赖于大脑严谨的逻辑和理性的推理判断,因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人们要善于用理性逻辑认知模式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当今的社会有点浮躁,步伐极快,什么都追求速度、效率。对于年轻人朝气蓬勃,对社会充满美好的意愿,进入社会容易受打击。面对一些诉求无法得到实现感到烦躁不安的时候,年轻人该怎么去思考,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又或说,互联网发达的现如今,形形色色的事情冲击着你的感观,你要如何去看待和融入其中,且又保持初心呢?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怎样开启我们的认知系统?《思考,快与慢》的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分析。他归类说我们的大脑有两个认知系统,1和2。“系统1”很直观,“系统2”很懒惰。我们的幼年、童年运用系统1直观地去认知这个世界绰绰有余,那我们的成年世界呢?显然只有系统1是不够的,它需要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然后给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偷懒,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运用好“系统2”,这何尝不是我们年轻人立足社会的一把钥匙呢!

假如一个人对你说:「你的思维有缺陷」,你会作何反应呢?很有可能你会觉得这是对你智商的一种侮辱,脾气暴躁的人甚至会想撸起袖子和对方干上一架。壮士且慢动手,事实上,探讨人类思维上的缺陷,或者说有限的理性,正是《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核心。事实上正如哥白尼否定地心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一样,在这本书当中,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其实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

本书由当下浅显易懂且切乎实际的经济实际问题入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于人类的判断习惯、决策习惯和一贯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探讨。作者卡尼曼运用了他几十年在心理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深入浅出的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叙述了“我们的大脑有多么容易上当”的主题。即便是兴趣使然的门外汉也能把这些具有分量的内容看的津津有味。它既是一本丰富、精准的科学著作,也富有魅力和实用性,对我们理解自我、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大有裨益。

诚然阐述人类理性和非理性的著作已然浩如烟海,但是这本《思考,快与慢》毫无疑问在它们之中仍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