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言:

读《文艺心理学》有感

62 浏览 文艺心理学

这是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该书作者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 才是美的书。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着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写这本书的每一章, 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此书是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问题,与此同时,还介绍了西方的一些主要流派。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等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本书则更多是从心理的角度对什么是美的探索。它一克罗齐的直觉论为中心,在吸取克罗齐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的理解方式,将心理学派美学、联想主义美学和道德主义美学沟通起来形成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

全书重点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我们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别清脆。有时我们整日为俗事奔走,偶然间偷得一刻余闲,在案头抽出一本戏曲来消遣,武松过冈成功杀老虎时,我们也会和他一样感到同样的快感:秦舞阳见秦始皇变色时,我们心里和荆轲一样焦急。这些境界,或得诸自然,或来自艺术,种类千差万别,都是“美感经验”。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

我们对同一件事物,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去“知”它。举例来说,婴儿见桌子,这种见形象而不见意义的“知”就是“直觉”;孩童见父亲在桌旁写字,它是与父亲写字和“桌子”字音有关系的东西。这种由形象而知意义的知就是“知觉”;孩子长大些,他看到的桌子有圆的、有方的、有黄色的、有黑色的、有石制的、有木制的,孩子将一切桌子所同具的要素悬在心目中想,离开个别的桌子形象而抽象地想到了桌子的意义,他心中就有了桌子的“概念”。这三种知的发展过程,直觉先于知觉,知觉先于概念。知觉与概念是“名理的”,所以,知的方式根本只有两种:直觉和名理的。在西方美学理论中,从康德以来,哲学家大半把研究名理的一部分哲学划为名学和知识论,把研究直觉的一部分划为美学(所以,西方的美学,其实际意义是“直觉学”)。作者所言“美感的”与“直觉的”的意义相近,“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的直觉。”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境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

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异”。这令我感叹万千。

作者小篇幅讲述的一些内容让我颇感同身受。在“悲剧的喜感”这一章节中,我挺认可法克的说法。在他看,悲剧和喜剧都是一样,都是描写旁人的灾祸。这些灾祸如果是可笑的,就叫做喜剧;如果是可怕的,就叫做悲剧。悲剧和戏剧所生的愉快程度虽有深浅,而为幸灾乐祸其一。他在《古今戏剧》里面说:“人是一群猛兽,我知道很清楚,因为我就是其中之一”。站在法格这面照妖镜面前,我们都不免有几分自惭形秽。平心而论,人这种动物确实是魔性多于神性的。罗马的人兽斗,西班牙的斗牛,中世纪凌辱异教徒的酷刑,以及历史上许多其他残暴的行为,都可以证明幸灾乐祸的心理。在人世较大的剧场中,也是很普通的,现在“人道主义”的文化已经把这野蛮根性洗净了么?报纸上每遇离婚、暗杀、失火、地震、打仗一类的天灾人祸,观者都仿佛有一种喝热血似的狂热,以先睹为快。

关于悲剧和喜剧的心理有一点相同,是我们立刻就可以看出来的,它们都是一样难捉摸,一样可以容纳许多互相矛盾的意见。下一章节“笑与戏剧”中,也同样阐述了多个大家的理论。我较附和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他断定:笑的情感只是在见到旁人的弱点或是自己的过去的弱点时,突然念到自己某有点所引起的“突然的荣耀”感觉。他也讲到,笑的情感是由于发笑者突然想起自己的能干。仔细理解一下他的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同感。人有时笑旁人的弱点,因为相形之下,自己的能干愈易显出。这里笑的情感就是由于突然想起自己的优胜。但也不是借旁人的弱点或荒谬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我们自己或是休戚相关的朋友成为笑柄,我们决不发笑。人们偶然想起自己过去的蠢事也常发笑,只要他们现在不觉得羞耻。人们都不喜欢受人嘲笑,因为受嘲笑就是受轻视。

对于此书,我心里由衷地佩服朱光潜先生。该书用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文笔,行云流水似的简述了身边许多关于美的现象,让我不禁想感慨自己想法的局限。原来身边无处不存在美。美就在身边,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