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这句话不正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吗?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现在正处于假期的状态,但是我们的学习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陶行知文集》,让我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二、在教学中要“教学做合一”。什么是教学合一,所谓的教学合一:第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第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要说先生的教要和学生的学相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要和先生的学相联络。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教师,教师不能一味地只顾自己的教,让学生去跟着自己的节奏步调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好的教师应该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引导学生教他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别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根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另外教师除了要教学生学,自己也要不断的去学习,让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充满活力,不枯燥。就像孔子说的: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陶行知在杜威“做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得出的。陶行知认为,也只有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才能够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做合一则解决了当时中国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问题,以及将教、学、做三者分离的教育状况,而是将劳力与劳心相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三者合一的目标。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俗话说的好:“学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深造,积累更多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学习教育的真正内涵、学习这些教育大家的教育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