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就像它的副标题写的一样“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整本书分为“城墙”,“农村”,“工厂”三个大的章节。说起“自驾之旅”,尤其是开篇的“城墙”篇给人一种美国公路片的感觉。真的有点羡慕像这样说走就走的旅行感觉,凭一腔热血去完成自己的想法。
也许正是这种公路片的感觉,整本书读起来真的十分的随和,语言通俗又幽默,就像你是和作者一同旅行,看中国的层层面面。作为一个正在学车的人,作者关于中国驾考的描述真的是让人忍俊不禁,真的想起当初考科一时做的种种情形,莞尔一笑。
若观当今世界局势,就不得不谈起中国的崛起和中美的关系。《寻路中国》虽然不是什么带有政治观点的作品,而且这本书的发表时间相对现在也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它所在的这个时间点非常的有意思,处在了中国经济增速最快,社会转型最强烈的时期。以美国人的视角,带着我们一起寻路中国。
以美国人的视角,却观察地十分细致入微,很多地方我是一直以来没有发觉到的(或者说是他认识不正确就是了)。尤其是关于到“上政府投诉”这里,一直也算是被自己的习惯观念给蒙蔽了,一直没有怀疑过,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下级干部没做好,那就要找上级或者说上级就一定会比下级更加清明。
更加详细的是,就是在美国文化视角下,对底层人民的观察与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关注点在乡下,和工厂,一是它的标题是这么说的,二是或许是因为人们都喜欢看别人的短处吧。
当然,作者是真的贴近了他们的生活,笔触细腻地写下了他的经历与感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不经常到乡下的城市孩子,对城乡矛盾一直都是有了解的,但是也都没有往深了去想。当然这回作者以十分现代化的视角来看,真真正正地站在了一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以小故事的形式来体现农民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便。
到了“农村”篇的后半,“工厂”篇,我看到了亮色,一种对于未来的相信。纵使现在的生活困苦,但是在一个个的小人物的身上,看到了对未来的向往和切实的梦。每一个小人物都可以有自己的梦,而在中国这个上升的时代,每个梦都有成真的可能。
尤其是在全书的最后,当作者再次回到工厂,看到工厂搬迁之后留下来的关于之前工厂和工人们生活的种种痕迹,真的我有点泪目了。
我感觉到了作者文字的力量,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成为了我的朋友,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成为了我的一部分,当我再次看到这些生活过的痕迹,待风吹过工厂已经卸下了的木门,我又想起了跟他们经历过的那些日子,但是他们都已经向前奔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有了全新的生活,只有那水泥地上散乱的一切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很难鼻子不觉得酸酸的。
有点不足的就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有起局限性或者是我的思想的固有化,作者在书里的行为,有一些在我看来是真的十分尴尬,但是这可能就是文化差异吧。
说起来,读完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撕裂感,一种过去与未来,传统与新兴的撕裂感,城乡结合部种种景象就像是生长太快身上留下的伤痕,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上又是不尽的生长痛。
我想起来以前不知道什么时候看到了一个访谈节目,是关于中国的发展的,里面一个专家的一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着“中国的发展是怎么换来的?是用一个个农民工兄弟的妻离子散,背井离乡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