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言:

为命运做事《人生海海》读后感

61 浏览 人生海海

《人生海海》讲述了一人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离奇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上次在京东上买了好几本经典的外国著作,价格特别便宜,平均一本书的价格还不到10块钱,甚至有好几本书都是精装版的。然而,我再次高估了自己牙齿的“啃书”能力,我的牙齿都快崩掉完了,也没能啃下来几本来。比如,最近未读完却已经放弃读下去的书——《人类群星闪耀时》与《荒原狼》。前一本是经典的传记文学,作者特别擅长使用“长句”,每一句文字都特别有文学性:不仅仅每句的字数特别多,还特别喜欢长长的形容词和感叹词,读起来特别生硬,一点故事感也没有,仿佛只听到了作者一声声的感叹之音。而《荒原狼》中主人公极其异常的孤独感与常人无法理解的脑回路,都在督促我尽快放弃。直到撕开《人生海海》这本书上的塑封模式之后,才让我找到读小说的快感,就像在读一部网络小说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有时候,我会去想,什么样的小说会让读者愿意手不释卷呢?什么样的小说才能被称为好的作品呢?为此我专门去百度了一下,“用什么词来形容来一本好看的书”。我得到的答案是:“一波三折 文不加点 回肠荡气 引人入胜 精妙绝伦 扣人心弦 韵味无穷 精彩纷呈 百看不厌 爱不释手 身临其境 跌宕起伏 纷繁复杂 ……”。突然我想到了一本好看的小说中很关键性的因素,那就需要一个贯穿整本小说的主线。我觉得一本让读者手不释卷的小说,应该具备的特征是:一条明确清晰的并贯穿整本书故事主线,它具备引人入胜,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且带多次反转的情节设计。正因为如此,才会促使读者们手不释卷的读下去。很多网络小说都是这样做的,但它们往往只有一条故事主线,且只会抓住这一条主线不断的写下去,让故事情节高潮叠起,只吸引读者不断的追下去,所以被称之为——“爽文”。《人生海海》则给我了另一种不同的感受,书中的主人公,以事件旁观者的身份一点点的揭示着“上校”的命运经历做为故事总线,然而其整本书的精髓不在这主线上,而是通过这条主线上,所引发的其它人物命运故事。从而为了揭示“人生海海”的意义:人生海海是一句方言,其意思是:人生象大海一样茫茫然,没有固定的去向,总是会起起落落,总是有很多不定因素。

爷爷讲,前山是龙变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看不到边,海一样的,所以也叫海龙山;后山是从前山逃出来的一只老虎,所以也叫老虎山。

前段时间在优酷上看了一档节目——《对白》,其中有一集是樊登的演讲,他讲了一句话我也很认可——“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其实在书中都已有了答案”。虽然我也喜欢没事听一下樊登读书,但我却不太喜欢去读樊登读书中介绍上“工具书”。我喜欢的文学体裁只有小说,因此我就常常在反思一个问题,看小说到底是为了看什么?就在这时,我脑子突然蹦出来一个词——“文以载道”。

最初在读一本小说时,为的只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如一本武侠小说,看的是武功高强,拔刀相助,侠之大义。后来慢慢发现,作者只是用故事去刻画人物的形象,好人是什么样子的,坏人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他的选择代表了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慢慢又会发现,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纯粹的好人,或者纯粹的坏人,只是因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对他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而已。人物的性格是家庭成长环境以及社会大环境造就而生的,他的选择也不过所处环境下的不得已决定,或是自己认为最好的选择。

我觉得看一本小说,不仅仅只是去欣赏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更重要的还是要看作者阐述故事的方式,以及透过人物的行为,去理解整个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人物的生长环境。不仅仅只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分辨,什么事做的对,什么事做错,或者把自己代入到故事情节中,替主人公错误的决定感到惋惜,而是能够真正理解所有人,理解其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我也想通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外国的小说很难读?因为我们很难理解其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很难体会到其人物行为的必然性。比如在读《灿烂千阳》之时,幸好我还听说过一点点,近代历史上有过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十年。当我在读《雪落香衫树》时,我也正好听说过,二战时期美国本土对日本人的仇恨。而我在读《那不勒斯的萤火》之时,就不能理解意大利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还有《人间失格》,要不是后来不知从那里听到一句,日本华族就类似于我们大清的满族一样,还真无法理解书中所描述的,一些日本贵族家庭成员,因家室没落而自杀的行为。所以读懂一句小说也不容易,还需要了解很多背景知识。

英雄人物

他是全村最出奇古怪的人,古怪的名目要扳着指头一个一个数:

第一,他当过国民党军队的上校……

第二,说他是太监……

第三,他向来不出工,不干农活,天天空在家里看报纸……

提到英雄人物,总是会令人想起主旋律电影中人物,他们为了保护他人,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公众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本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上校”,并不是一位传统的英雄人物。他在国民党军队中当过上校,在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中受过伤,流过血;他做过特工,通过日本上层的女性获取情报,最终差点被当做“汉奸”处理;在他受伤之后,他又在医院里自学成才,在他那套包含黄金的手术刀具下,不知救活了多少各式各样的人。

然而,他为什么被称为“太监”?他为什么不干农活只看报养猫,日子也比其它人过的好?既然他是英雄,参加过抗美援朝,为什么还是被退回到乡下?这位传奇人物的人生,如同一团迷雾一样,困扰着对他好奇的人。在村子里,虽然所有人喜欢叫他的外号“太监”,正如文中爷爷所说,人的外号不一定都是贬义的,没人外号的人只能说明其人生过于平淡。他其实一个好人,整个村子只有他接触的外界更多,又喜欢看报纸,大家遇到什么大事小事都会找他商量,而他对人也非常慷慨。同样的,他只是善良而不是老实巴交,他也有“逆鳞”,或者说是不能触碰的伤疤,正如:当“小瞎子”得知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最不堪回首的秘密之后,他也敢割了“小瞎子”的舌头;当“小瞎子”的老爸要当众扒下他的裤子之时,他疯了。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但他也是不敢面对自己过去的人。

一切都是命

报纸上说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小说的作者通过“上校”的一生历程,仿佛诠释了一句话,“一切都是命”。有些时间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命运就像是一条铁路轨道一样,只要列车被切换到了某条轨道之后,其后所有经历就像已经固定好的一样。作者笔下的上校就是这样,如果不是因为碰巧当了兵,怎么会受伤进了医院;如果不是受伤住院,怎么会学会了精湛的外科医术;如果不是医术精湛,又怎能会被再次送往前线。恰恰又因为救了一个女人,却又被这位深爱自己的女人“坑害”,从一位英雄模范被开除军籍,遣返回家。当然疯了之后,这个女人又出现了;他又被这个女人像孩子一样照顾了后半生。人与人之间命运通过一个个事件纠结在一起,一个看似“错误的决定”影响的是两个人的人生;到底是谁对谁错,谁欠了谁,仿佛都很难再说清楚。也许,这就是命吧。

巫头与流氓

巫头与巫婆是一个意思,男的叫巫头,女的叫巫婆,专指那些爱用过去讲将来的人,用道理讲事情的人。

“爷爷”就是这样的人,爱搬弄大道理,爱引经据典,爱借古论今,爱警世预言,爱见风识雨。“保长”就不一样,他三句话不离女人,满嘴的男欢女爱,色情淫秽。爷爷与保长的年龄相仿,却因为脑子里装满的大道理,“拘束”着他,使身体状况比保长相差甚远。正对应了一句老话,好人死的早,祸害遗千年。也许,正因为懂的道理太多,又总是喜欢去用大道理去批评别人,自己的身心也被局限在这些道理里,局限在别人的评论里。保长就不一样,他总能找到愿意出墙的女人,他有过无数的姘头,本来就是流氓,更不怕被骂做流氓。命运总是会放大一个人的弱点,爱面子人最终也因失了面子而死;而洒脱的人却活到了最后。爷爷为了保全自家的面子,却做了失面子的事,留下了把柄,最终在别人的指责声中,吊死在自家的猪圈里。保长最终却站在了道德的至高点上,至死却留下了好名声。

感受

报纸上说,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绕过自己的智慧。

特别喜欢作者的笔法,主线“上校”的故事,并不是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的,而是在小说主人公对“上校”经历的好奇心驱使下,通过偷听等方式,从其它人的口中一点点的汇集出来的。小说通过两条主要的故事线,一条是“上校”的故事,一条是主人公本人受上校影响下的人生经历,分别阐述着小说的主题——人生海海。作者另一个写法也很有意思,所有书中想要表达出来的人生道理,都不是主人公的直接感慨,而是报纸上说;这样不仅仅不会特别刻意的拔高主人公,更契合了主人公受到“上校”的影响——上校就喜欢看报。

后记:

本文写的很长,但是总是感觉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一是想法太多,好像每一个想法都能写出一点点感悟来,但真正下笔时才发现,思路太散;二是在想,我的读书应该是看过这本书,还是没有看过这本书呢?然后导致,又想引用一些书中的故事,又觉得如果引用太多书中的故事情节会造成阅读障碍。好吧,我太纠结了。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