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共鸣社 >读后感 > 正文

《再教一年级》读后感

2020-10-20 10:39:43 54

近日读了代益梅老师的《再教一年级》感触颇多,对文中所列现象也是深有体会——现在的娃越来越难教,但是家长却自我感觉越来越“好”!促使我不停地思考,今天这些年轻的家长们到底是怎么了?还是我们作为老师没有与时俱进呢?

《再教一年级》读后感

回想起三年前,刚刚接手一年级时从家长和孩子们眼中读到的全是欣喜、憧憬。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全力配合,全然是一副准备在一张白纸上大展拳脚描绘美好明天的架势。就像跑步一样,有的人是一开始就发力,大有甩开别人唯我独尊的样子,撒开脚丫子一骑绝尘的模样。片刻的冲劲过后由于没有充沛体能和正确跑姿的支撑,疲态初显,也慢慢地被扎实的跑者所超越。心理也逐渐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进而通过形体的变形外显出来。

与老师密切配合者,给孩子更高定位者,不急于开始奔跑的速度,更在意于调整孩子的脚步、呼吸,着力对孩子奔跑中的些许问题进行微调。没有了孩子初识几个字的欣喜,没有了会写会算的盲目乐观,却是特别关注孩子知识学习之外的东西——习惯、态度、表达、思维过程、与人相处……这样的家长其实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相比而言我们给予孩子的影响就比他们弱许多了。

当然也不乏许多被“毒鸡汤”害的家长,秉持“孩子快乐就好”的理念与我们的教育进行角力。对我们的严厉进行打折,生怕孩子成长中受到委屈,刻意给孩子制造一件漂亮的防护罩来隔绝他们认为的一切可能给予孩子危险的事物来!总希望他们能在舒适的、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殊不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总不能永远生活在希望的肥皂泡中吧?

90多个娃其实都是好苗,当我们可以适当引导他们向上时怎么可以让他们野蛮生长呢?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老师,看到这样的苗子被耽误心中是有许多的不舍的。与其说我们是在教娃,不如说我们要与他们背后的家庭进行角力。只有纠正了家长的态度才能出现1+1>2的效果。当我们都觉得知识的学习不再困难时,那我们在学习的进程中应该关注什么呢?在夯实基础的时段里还要沾沾自喜于孩子的“聪明”表现吗?

以前的我,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不太认可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总觉得那些话离我们已经太久远了,完全不可能适应今天的生活的,但是随着教学生涯的延长和对教学中种种现象的思考,越来越佩服古人了。尽管跨越千年,但是生活的智慧依然可以运用于今天的日常。比如“三岁看长,七岁看老”,从前的我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怎么可能在那么小就能预测到长大以后及至年老呢?社会的变化如此复杂又是如此之快?

直到现在读到代老师的文章再反思自己教学历程中见到的种种现象,才深刻地领悟了两句话中包含的深邃道理。每一个人的习惯一旦养成是不容易改变的,当孩子六岁来到校园进行系统学习生活时其实已经深深地烙印了家长所给予他们的种种习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怎样让优秀的习惯发扬光大,让不良的习惯在家校双方的合力下慢慢地转变。前提是家校合力,就怕被“心灵鸡汤”忽悠了的家长主动给孩子“减负”而对我们的要求进行打折处理甚至是反其道行之。现在及至四年级,就有一些娃身上的不良习惯因为这样的原因放大了而家长还不自知,经常在我们的面前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逆反了,这么小就不听话,我们是道理也讲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都不管用!”其实他们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都是家长从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时一手造成的。比如,我们现在经常遇到当孩子发生纠纷时,一调查他们肯定不约而同的说错是对方,自己都是被动受害的。我从教育自己孩子的身上常常去思考,其实这样的现象是我们在孩子一、两岁时一个个不经意的动作间就给孩子无意识地这样教育了。比如,孩子蹒跚学步时难免会磕到碰到,家长一般都会说:桌子不听话,碰到我们宝贝了,打它!把它锯了……或许孩子当时没有深刻印象,但是当我们不经意地一次次重复类似的行动与话语时,就会在他们脑海里形成这样的认知:错都是其他造成的,我受到委屈了!

带着这样认知的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一下子集中到热闹的校园学习知识和群体生活,肯定给我们教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这一点来说,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与家长进行沟通,达成一致,形成合力。我常常对他们说,老师和家长是教育的合伙人,而不是对立的双方,出发点和目的是一致的。

前路漫漫,行走中思考,实践中完善吧!

标签:再教一年级

热门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