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短篇《巴托比症候群》读后感
2020-10-31 20:02:51 55
《巴》可以说是一本文艺批评集,但其中有着为数众多的虚构人物,若说它是短篇小说的集合,但它却只有注脚没有正文,它就如迷宫一般,“越向迷宫中心行进,就离中心越远”。
如果有一些作者写作是为了让读者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比拉-马塔斯显然不在其中。恰恰相反,他在精心挑选着自己的读者,并展现一个作家眼中的世界,一个远离了“只有低级旨趣”的读者们熟知的世界的一种存在,而《巴托比症候群》作为其三部曲的一部,戏仿梅尔维尔的《抄写员巴托比》也因其独特的形式与深邃的思考、繁多的引用、真假混杂的元叙事而使马塔斯扬名。
“巴托比症”取自美国文学大师梅尔维尔塑造的虚构人物,“每当有人问起他在那里出生,请他聊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或者交代他去做一项工作,他总是这么回答:‘我宁愿不做’”,而其中所蕴含的便是“文学创作究竟是什么?文学创作究竟在何方?”的问题。这个问题与一般人的创作书写有着联系也有着区别,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作者并不会为了自身的表达欲(一种我不置可否的说法)去写作,但作家的写作本身却也起源于表达,关乎着文学本身(的意义),我们对待文学的态度,以及文学是如何改变作者(们)的。
关于巴托比症,“塞勒瑞诺叔叔”实际上就是对作家主观能动性过高的期盼,这类似于波德莱尔所谓“自夸自捧的诈骗”,以及“不明就里”的读者与作者中间矛盾的体现,这其中也包含“巧克力糖纸”中所蕴含的对这种灵感虚幻的绝望,因为优秀的作品对作者就如同糖纸一般,它不属于作者,只属于,“妄想狂佩雷斯”中所暗指的,作家们共有的,寄居在他们身上的神的恩赐。这种天赋,在本质上同《苏格拉底的恶魔》,以及兰波的幻象一样,并不能成为文学一贯的(或许对文学不能去谈一贯?)的方向。在作家,评论家,读者矛盾中罗贝托似乎对此感受颇深,而他笔下的阿图罗与利马在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是与读者彻底决裂而选择消失的作家了?
谈起方向,这又可以称作一类巴托比了,作为最纯粹的一类人,他们中的许多——对待文学有着严肃的态度,时刻省思人生的汲汲营营,不让作品成为某种“需要体力多于想象力”的工程,这既涉及内容,又涉及形式(比如马塔斯本人就倾向于现代主义而非他所处的后现代氛围)。但这将导致的一方面对待生活冷眼旁观去完成真正普世的作品将一辈子活不出自我,也可能会成为对世界不完美性的永恒批判,就像“诗人是最不具诗意的”的原因——批评他人,让自己诠释出不同的人物将是作家自我崩溃以及道德沦丧的序曲。在这一点上说明了杰作的意义,对于重复自身的作家而言,只有杰作具备价值,另一方面,要求“超越人类心智的,新的阅读篇章”是几乎无法达到的,但保守的作品却将隐匿真理。这也就是《吉诃德》所鼓励的吧,将新的实验之作不断发扬终将全新的诠释古老的文本,并忠实的记录时代。有人因过于困难(害怕创新)而放弃,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并不创作,而更准确地说,是不发表,而只图朋友的欢乐,这与保罗席尔巴特利用写作作为唯一的手段去联系他人也算得上一类吧
说到超越前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魔幻现实”之风的盛行,《巴托比》中也利用自我变形的卡杜加以隐喻,后者被感叹为“你只会使得自己像个不自量力的侏儒,妄想与巨人一较高下。。。”而前者所带来的危害更深,也即如果你是因为某个人,某场革命或某种狭义的信仰(如同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某人)而诞生的热情,那将会“来得快的去的也快”。而事实上这种影响的致命剂量甚至小到难以置信——光是语言本身就已可以打狂作家,所以对自己的欲念说不反倒成为了前行的动力“他们为什么说‘不’?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像环游欧洲一样快乐。他们从不肩负任何重担,只消一件随身行李就可上路,进入永恒——他们表达出了“自我”。反倒是那些说“是”的俗人,旅行时总是大包小包,该死的!他们连海关都过不去!”
谈到普世真理,总使人联想到数学定理与大一统理论,但对于创作中过于执着则将会导致没有任何留存,这类似于“文字没有意义”的杜尚,也类似于”已经写下的文字失去价值”的观点。杜尚本身一举成名后就放弃了艺术,因为他认为文字是渺小的,音乐也是渺小的,只有体会伟大才具有意义,这在本质上也可以算是对主观能动性与完美的苛求。这其实就与普罗大众为何不写挂上钩了,“当我不知道生活为何物时,我便写作;而现在,当我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与欢愉时,我便无物可写了”但这么说却还不贴切,我更倾向于被迫选择了沉默而非勇敢,选择了心目中应有的世界而非真实的世界,在实用主义中放弃了美学,沉溺于孤独与虚幻的繁华而忘记思考去评价。这或许是同站立于艺术之颠的作家们形式上的殊途同归吧。对此,引一句汉姆森的话“这个人物来自一位早逝的同学。而这位同学离开人世,是因为他的灵魂已早先一步弃他而去”,也或者是“经历丰富对巴托比是有好处的”(既是在经历过一切后选择远离,也是热情后永久的孤寂),而不是巴托比的人仅仅是在逃离“被写的圈套”
而巴托比本身也是一种毁灭性的,带着无尽孤寂的,对消费主义的反叛,对时代的反叛,可这种反叛或许只有当事人真正了解吧!
标签:巴托比症候群
- 上一篇:励志书籍《活法》读后感
- 下一篇:三毛诗和远方《温柔的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