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爱情与婚姻的读后感
2020-11-20 16:24:46 101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文中这句话被许多人引用。我想,这不仅是涓生对子君说的话,也是鲁迅想对读者与时代所说的话。
通篇读罢,涓生给我留下了个彻底的懦弱形象,他的所谓浪漫与先进,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从前对子君的爱慕,对未来婚姻生活的美好规划,敌不过现实带来的阻碍,敌不过社会的容忍限度。终于,涓生妥协了也绝望了,他的一蹶不振连带着子君共沉沦,他的懦弱使子君也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而子君因此也给我留下了一个可怜无助的形象。
长久以来,许多读者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很多,大多也都很深刻。人们着力于其间两人生活质量降低与态度转变的关系分析。我们见证了子君这样一个新式女性,从毫不畏惧旁人目光而组建家庭到顾虑柴米油盐与最初爱人渐行渐远的过程。人们称之为爱情悲剧。但我认为,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故事真实的还原了生活。
事实上,生活中本没有很多小说里的种种浪漫。步入婚姻的新人们,都会经历一个想把日子过成诗但最终不得不为生活操劳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鲁迅这篇文章金句频出的原因吧,他敢于说出爱情里的真实。无论所处哪个时代。
读完这篇文章,子君的三次点头使我印象深刻。第一次对涓生点头,当时两人处于热恋阶段,还未接触到生活的苦与累。两人谈论文学,子君眼里充斥着对涓生的崇拜与爱慕。鲁迅描写到,子君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这是爱情刚开始的模样,美好的模样却也稚嫩。
第二次点头,便是两人放掉了阿随,子君不忍。而此时涓生已因生活所迫而逐渐流露了自私之心。涓生甚至认为子君拖累了自己,并且试图将这道理暗示给子君听。刚放走阿随的子君在我看来已几近麻木,而在涓生看来,子君却变得浅薄起来。按照鲁迅的文字描写:“她领会似的点头,然而看到她后来的情形,她是没有懂,或者是并不相信的。”这时爱情早已变了味,两人从开始的相互依赖、欣赏变成了存在隔阂甚至一方有不满情绪。
第三次点头,两人的故事已接近尾声,没有了物质支撑的爱情是一盘散沙,无法凭借单纯的爱慕而在一起走下去。涓生终于被生活压垮,他在子君的试探中承认了自己的懦弱,子君最后一次向他点了头,此后陷入了无尽的沉默。涓生最终选择了逃避,留下子君一个人承受爱情崩塌的事实,他们从前的浪漫,化为虚无。
“我们总算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这北京的冬天。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这段话被鲁迅写在两人离别的对话之后,我愿意理解为涓生的内心独白。两人的爱情熬过了周遭的嘲笑与贬低,却没能熬过生活的贫乏。或许涓生在这段感情变质的后段,就如这只被玩弄的蜻蜓一般,挣扎着、痛苦着却也妥协着。
后来,从他人之口才得知子君之死的涓生崩溃了,同时也陷入了彻底的自责中。他方才意识到子君这么久以来所承受的生活负担之重。在无数次他嫌弃子君不再读浪漫的文学时,抱怨子君算计于柴米油盐贵时,他彻底的将以前那个自己视之为灵魂伴侣的新式女性忘却了。那个来见他时总伴着清脆脚步声的女子,那个敢牵着他的手漫步在公园而无畏冷眼的女子,那个愿意为爱与父母决裂的女子,那个曾与他一同吸收新思想的女子,在他用无情遮盖自己懦弱的话语之下,在那个漫长的冬天,永远的离开了。
“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直至此刻,他们终于享受到了安宁,但无幸福,那么对永远的承诺便也失去了意义。
文末,当涓生再次踏入会馆时,他说:“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这是一个生活苦闷者的祈求,也是一个爱情失意者的忏悔。涓生为已葬送的子君忏悔,也为曾经的自己与亲手埋葬的爱情悔恨。
“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着很深的影响。”这句话写在两人起初意识到生活并不容易之时,但在文末回想起来,却也有些许启发。结尾处,涓生遇到的不再是微末的事情,而是经历所爱之人的离去。当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可笑时,这影响便深深刻在他的心里,永不消逝。
悲剧结尾的涓生,爱人已逝,当初的浪漫不再。但生活的重担并不是可以随心的卸下或挪给他人。生活的重负架在每个人身上,或重或轻,但它一定存在。“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涓生以此结束,他将走向新的篇章,但子君作为一个爱情的牺牲品,永远的留在了那个冬天。所谓爱情悲剧,却揭示了真实的主题与现实。
鲁迅曾在《在论雷峰塔倒掉》一文中写过一句名言: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伤逝》中,他也敢于将幸福的泡沫戳破,将爱情的幻象打碎。
我不禁联想到蒋勋在《孤独六讲》中的探讨关于中国传统故事的大团圆真实性。事实上,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事事顺心,生活的真实就因为有那些丑陋的,肮脏的事物存在,有人们内心的自私与虚伪潜伏,哪怕人们并不愿意承认,但它真实存在。它们与幸福美满一同存在着。
“娜拉走后会面临什么?”鲁迅答:“要么堕落,要么回家。”生活便是如此,鲁迅将生活的真相撕破,呈现在世人眼前。
但当真相铺开后,我们能做的是接纳它,承认它,真正的认识它,便才会凿得生活的一丝学问。这便是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感想。
- 上一篇:乡村干部《小镇喧嚣》读后感
- 下一篇:《魅力校长的修炼》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