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的爱国情怀《南渡北归》读后感
2020-11-26 14:52:03 23
《南渡北归》是由岳南大家著写的,《南渡北归》三部曲也是首部全景描写二十世纪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其中就有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傅斯年等等大师级人物。
“南渡北归”,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简单的了解到,向南迁徙,向北回归。虽看似像候鸟一般在冬季来临之前,向气候暖和的地方迁徙,待到来年再次回归,但却是多了分伤感无奈与辛酸。
抗战时期,少不了士兵在前冲锋陷阵,更少不了思想家文人在后奔走呼号,唤醒思想迂腐落后,贪图享乐的人们,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北平办学、办新青年报……随着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这些政治家思想家文人便是随着这些大学南渡西迁,在西南地区继续为着民族事业相继奔走。每当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总是会有那么一批爱国的革命人士,在民族抗争的各方面有着他们的身影。
在《南渡北归》中,岳南描述了胡适、梁思成、林徽因、蔡元培等等大学者们的学术思想、情操、以及生活种种方面,从学术界思想的强烈碰撞到情操的陶冶,偶尔也许会发出徐志摩浪漫主义色彩的感叹,“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身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员,总是会有这么一份油然而生的归属感,使命感。
从《南渡北归》这部著作,可以联想到这段时间上映的一部由管虎执导的战争片——《八佰》,这部电影里有很多著名演员,由王千源、张译、姜武主演,累计票房已经破了二十一亿,前几天我也去看了这部豆瓣评分9.2分的电影,开场的视听觉效果很震撼,很真实。这部战争片的故事原型是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四百余名官兵坚守闸北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激战四昼夜。想起影片开头的一句话:“如果说在苏州河的这岸是灯光缭绕,歌舞升平,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么河的对岸则是无尽的地狱,浴血奋战。”
在这一片漆黑的地狱里,大敌当前,在中国军队的认知里,作为一名军人,是绝对不能当逃兵的,一经发现,一律枪毙处置。四百余人待在这个四行仓库里,为应对抵御日军的侵犯,采取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斗争,当日军要强行拆毁四行仓库的墙面时,当火力太猛无法抵抗时,一个个士兵从墙上跳下充当人肉炸弹以此抵御进攻。国人如此,倭寇何敢。拥有如此的魄力,只因心中有着强大的信念——我是中国人,我守候着这最后一方净土。在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会议之时,谢晋元决定升起国旗来赢得更多的支持,日本人和英国人订下赌约,三小时让上海沦陷,结果三小时过去了,国旗依然没有倒下,这让日本人无功而返。
其实《南渡北归》和《八佰》一样,都是有一批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人们站在民族的前沿,为这个民族挥头颅,洒热血,只因他们对这个民族爱得深沉,爱到骨血里。
最开始,我是不大喜欢看战争片的,大多数给观众透露出的是无尽的杀戮和残忍,看不出人们对于战争的思考,反而给人以反感居多。所以当朋友强烈推荐我去看电影《八佰》的时候,内心是不大情愿的,但最终被朋友拉着去看了,结果令人很意外,我的看法由此改变。
《南渡北归》里有很多的注释,内容包含书信、日记、口述等等,可见其真实性,在这南渡北迁之中,发生了很多事情,让人感概知识分子对于知识的热爱胜过于自己的生命,知识分子学者们在逃亡之际,也坚持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悉数带上,辗转多地都未曾丢弃。也让人沉思:这偌大的中国,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在那命运多舛的年代,他们并没有忘记国仇,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强大了,人民才不会受到如此屈辱,每个美好的明天,都是前人努力的结果,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也没有被炮火摧毁,得源于此,我们应该对他们树以最高的敬意。
- 上一篇:太空猜想《倾听者》读后感
- 下一篇:《大般涅槃经》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