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共鸣社 >读后感 > 正文

《赢家的诅咒》读后感

2020-12-17 11:45:28 192

查理斯·塞勒,1945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先后在凯斯西储大学取得学士学位、罗彻斯特取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在行为金融学方面,他研究人的有限理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塞勒的学术观点是:完全理性的经纪人不可能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的影响。很多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看来是“错误”的行为,经常被忽略,但往往正是这些行为导致了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决策最终失效乃至酿成恶果。

《赢家的诅咒》读后感

"赢家的诅咒"理论首先由卡彭(Capen)、克拉普(Clapp)和坎贝尔(Campbell)提出,用于解释为了获得石油、天然气而卷入投标公司的投资低回报情况。他们注意到,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会上,拍卖物的价值是不确定的,但对所有的竞标者而言结果是一样的。高估拍卖物价值的一方,可能出价超过所有竞标者从而中标。然而,赢得的项目常常总是价值被高估的那一类,不能清楚认识这种可能性的中标者,很可能会由于超额支付竞标项目的实际价值而遭受惩罚。除非在竞标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这些不利因素,否则将导致夺标者仅获得低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甚至是负收益。

从经济学中的“搭便车”理性来说,人是自私的;但是,却也不是绝对的自私。在能够免费享受公共资源的时候,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们会做出贡献。并且在人更富有的时候,更容易“发善心”,帮助别人;当然,也不乏文中那个银行家,有很多钱财,却不想施舍一分给需要帮助的人。是否有“善心”“良心”,其实和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形成的三观有关。有些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有些人不愿放弃自己丝毫的利益。

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对一些经济行为,学习过经济学相关知识的人更容易与别人做出不同的选择。很多东西,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或许不是因为不理智,而是因为不了解。对于“慷慨”的人,人们往往更喜欢与他们合作,这样共赢的可能性会更大。我们对待合作,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理解“竭泽而渔”的道理,坑人一时爽,长久而言,并非好事。互惠互利,才能达到长久的共赢,获得等大的收益。人本能地会选择合作,但是一旦发现对方不可靠之后,就会降低合作率。

从表现行为上看,人并不是完全自私的,也达不到”理性人“的程度。但从某些深层次程度上讲,人是完全自私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无论假定人类有多自私,在人的天性中明显有一些原则,会让他对其他人的命运感兴趣,并认为给予别人幸福是必要的,虽然他除了在看到别人幸福而觉得快乐之外别无所得。”如果把看到别人快乐而引起自身快乐也看成是“自私的”(根据这个一知半解的说法,利他主义在定义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从来都在做他们“要”做的事,做这些事,或许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但他们出发的动机,是自己想要去做,并不是别人能获得好处这个目的驱动他们。对一个人好,可能仅是因为对这个人好的时候自己内心得到了满足感,觉得是因为自己才是别人变得更好,而不是仅仅帮助别人,因为别人的开心所以才开心。

人的贪婪本性是大于恐惧的。很多人会选择“富贵险中求”,在诱惑面前选择利益。想要“利滚利”、得到等多的利润的贪婪,可以让人忽略掉可能失去本金的恐惧。所以出现了贪官,出现了逃税的人。不过,有舍有得,要想得到更大的利益,也要有赌的成分。曾经读过一本书《寂寞圣哲》,读过之后留下的最深感慨是:人要做一件事,需要勇气。人做这件事,需要承受不做这件事的后果的勇气。或许后者需要的勇气大于前者,然而后者带来的懒散、舒适感让他们心甘情愿选择那个更容易带来恐惧的后者。

本书提到:如果高薪产业支付了高工资,他们的职员不愿离职。研究发现,高薪产业真的有较低的离职率。说明这些产业的员工觉得,他们的工资高过他们的机会成本。也许不是他们觉得自己的机会成本低,而是害怕。害怕放弃了自己的高工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许还会欠债;或许还有他们觉得这个工资已经足够他们平时的生活,适应了这个舒适的环境。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圈”,人们处于这个位置,就适应了懒散的生活。这和后面将要提到的“惯性”,有些异曲同工,人们习惯了“享受”,便不再想要踏出自己的舒适圈了。

对“赢家的诅咒”的细化解答:假设拍卖一个物品。对这个物品的价值,肯定有人高估,有人低估。也许最后赢得拍卖的是估价最高的人,那么对他来说,他用超额的价格,买了一件没有那么“值”的东西。虽然赢了拍卖,在价格方面,是输了。拍卖是竞争的结果,最终赢的人,必然是经过与别人的竞争,出了更高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赢家就有了他的“诅咒”。

联想到《美丽心灵》中的约翰·纳什想出博弈论的过程。他见到一位金发美人,周围围着很多她的朋友。很多男人对那个金发美人心动,想要上前相约。约翰·纳什说:“如果所有人都先追求那位金发美人,那么美人一定会拒绝所有人。这时候如果这些追求者们再去追求美人周围的女士,那么那些女士也会选择拒绝,因为没人喜欢屈居人后。但是如果刚开始,所有人都去追求那些女士,很大可能都会成功。并且那位金发美人会产生落寞感,这时候再有一个人去追求那位金发美人,那么抱得美人归的几率最大。”一个人或者物品,“价格”如果是一定的,这个价值如果对等一个追求。更多人的追求则可能导致被追求的身价上涨,低于对等追求的追求可能会降级被追求者的价格。这和本书的“赢家的诅咒”有些相似之处。正是对其价值的错估,多方竞争,才提高了被竞争品的价值,提升到了本来的价值之上。人对一件东西的预估,有高有低,预估高的人更愿意以更高价格得到想要的东西,这就无形中提高了物品的价格。

我们得到这个理论,或许能使我们不承受“赢家的诅咒”带来的损失。可是,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弊处,我们能做什么呢?不去竞争?那又从何发展呢?解决这个问题,或许需要和对手分享“赢家的诅咒

”这个理论,站在一个战线上,达到共赢的效果。都抵制一股脑的提高价格。否则,只是鹬蚌相争,卖者享受利益罢了。由此可见,很多东西,不是仅有自己知道才是好的。分享出来,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赢家的诅咒”存在的一个因素是认知错觉的存在。这一心理作用,会导致绝大多数的受试者屡次犯下系统性错误。在这作用下,市场结果背离经济理论的预测的可能性就会存在。用一句话作结就是:“对一块他认为值得投资的土地来投标,长期而言,这个人将会损失惨重。”想到今年爆发的疫情,很多人看到了口罩能够带来的利益。有人便建工厂生产口罩,可是最后却是赔钱。行为,不能由浅显的第一意识决定。

现实中存在一种“禀赋效应”。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即人在出售一样东西时的要价常常会远高于他们获得此物时所支付的价格。经济学家做的模拟实验说明,双方处于相似的经济状况下,低交易量主要因为拥有者不愿放弃他们的东西,而不是买方不愿放弃他们的现金。物理学中,牛顿曾经提出过运动学第一定律:物体具有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特性。物理上,物体具有惯性。我认为,在生活中,人的惯性也是存在的,而且是心理上的惯性。人也具有保持现状的特性。比如说拥有一个东西,突然失去就会感到不习惯。在已经拥有一个物品的时候,或许不会用这个物品对等的价格出售。禀赋的主要效果,不是强化拥有这项物品的吸引力,只是强化了放弃它的痛苦。

人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弊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由于害怕损失,人们在出卖商品时会索要过高的价格。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心里:不能赔。对这一心理的放大化便是那些爱贪小便宜的人。害怕别人占了他们的便宜,并在小动作上不留余力地贪占小便宜。

标签:赢家的诅咒

热门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