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共鸣社 >读后感 > 正文

《忏悔录》读后感

2020-12-29 14:40:12 48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我应该是在10多年前看过的,当时看得似乎过于仔细,生怕丢掉一个字,奇怪的是现在回想起来都还真记不得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次我再精读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和读一本新书一样的。所以我不推崇父母压制小孩去读名著。不同的人,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社会阅历,决定了他能够在读书中有什么感受和收获。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和人生阶段,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不同。而一本名著一定既有它本身的阅读乐趣,也有它本身的阅读价值,当一个人对阅读有兴趣或者对价值有寻求,这个人也自然而然会找到这些名著。

《忏悔录》读后感

虽然记不清楚,但或多或少有印象是前面十章主要是奥古斯丁对自己的成长经历的回顾,后面三章是讲关于上帝的创造的一些教义的讲解。当今互联网信息化的数字世界里面,社会的知识体系也非常的全面,对于类似《忏悔录》这样的名著,百度搜索都有详细的词条对应的分解。不管是作者的历史背景还是各个章节的总结和概述。以及作者的神学思想和当时时代的思潮背景,都会有详细的解释。所以反过来要写读后感还真是挺难的。因为书的内容的总结,相关的背景,甚至这本书当时的社会影响……我们能想到的一切的点似乎都已经只要通过网络可以非常容易得到准确可信的信息了。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我这篇读后感一直无从下笔。

既然应承了长辈要做一次分享,我想还是从两个非常个人的层面做一些分享吧,因为非常个人的,反而不一定是网络上很容易得到的信息,既可以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也算是介绍一下自己的一些思想层面的立场和意见,可供大家斧正。

第一个分享的点,结合两希文化,谈谈奥古斯丁创作忏悔录的背景以及他的在忏悔录中间所透露出来的立场。

1

两希文化与奥古斯丁

如今普遍的观点: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理性、哲学的根源,而希伯来文明是西方文明宗教性的根源,二者在西方文明的历史中交相辉映,全方位地、长远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但是我们来看看两希文明的发展,它们影响后世的方式有许多完全不同的,也是有趣的内涵。

希腊人热爱智慧,“philo”是爱,“sophos”是智慧,连在一起“爱智慧”,就是“philosophy”——哲学。所以希腊是哲学的发源地,崇尚智慧,崇拜哲人,公元前三世纪,自幼受亚里士多德教化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整个小亚细亚,在全境狂热推广希腊文化,自此希腊文化在包括地中海沿岸及小亚细亚广大地区成为文化主流,史称希腊化时期。希腊成为影响最大的文化输出国,各希腊城邦衰微被外族统治,但文化却遍及各国各族,成为文明之源。

奥古斯丁所生活的年代,虽然社会有各种反基督教的势力和各种异端、思潮。相比我们所处的时代,现代社会推崇的极端物质享受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个人自由、个性的极端标榜,现代人得到科技的福利,迅速爆发的生产力支撑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但这种享受背后的代价就是社会将人不断的工具化,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被工具化的、流程化的工作消耗殆尽,导致现代人在思想的丰富性,在对人存在的价值、世界的意义等深度问题都是越来越失去思考的能力和动力,另外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就是现代社会的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累积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只会越发严重。最近两年我得知身边陆续就有人或者他们的亲人,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社会背景有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去年得到一个国内资深心理学专家的统计,中国有精神抑郁或者心理疾病的总人口达到了一个亿。

回到正题,希伯来文化,自亚述攻占以色列和巴比伦灭掉犹大国,犹太人就长期处于各强国统治之下,再无大卫王时期独立王国的辉煌,不单是人民被奴役,到了耶稣的年代,犹太地区的日常语言是亚兰文,而书写则采用流行的希腊文,希伯来文已经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在希腊化时期,犹太人和犹太文化均处于绝对的弱势,在罗马治下,犹太人说亚兰文,书写用希腊文,圣经的《新约》绝大部分也是用希腊文写的。希伯来文明成为“两希”之一,并非是希伯来文化的传统内容或者思想成果影响到别国,而是因为一个希伯来人——耶稣。耶稣代表的基督教的内容和影响的文明,与希腊文明的步调截然相反:希腊文明高举人类的理性,崇尚智慧;而基督教救恩的核心是人的罪性与局限导致无可挽回的败坏,只有透过信耶稣得到拯救。希腊文化藉由统治者的强势推动而蓬勃发展,基督教从耶稣被钉十字架作为起步,一直就被强势压制和迫害,却不可思议的以更迅捷的速度扩张,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乃至整个世界。

希腊文明与基督信仰拥有共同点,在于不狭隘,不设门槛,使任何人通过自己的选择就能进入文化价值的共同体。而不同点也就是圣经上说的“希腊人求智慧……而我们传钉十字架的耶稣”。希腊人“爱智慧”高举理性的大旗,拓展人类能力的极限,伊索克拉底的说法足以开启每个人的心智,却不免将人抬到最高处,滋生人类的骄傲和狂妄;基督教以对神性与人性的认识为基础,来提示我们自身人性本质里面的局限和“信耶稣是拯救者”是唯一的救赎途径。基督教追求的智慧,是一种在谦卑和自省中领受学习的智慧。

希腊文明启蒙人对自己存在的反问:“人是谁?人应当往哪去?人应当做什么?”,它是思考的启蒙,人类审视自身的启蒙。人把自己当作客体,人用主观的的智慧去研究人这个客体。所以希腊的哲学是一个主观的、在人的思维局限和眼光局限当中的自我探索。我们在赞叹那些先贤的伟大的同时,不得不看到他们也痛苦与这种局限当中。而继承了他们思考的后辈,虽然也都是值得尊敬的哲学大师,但很多也陷入“崇智”而生发出无尽的骄傲和野心的陷阱当中,直至当代,更有甚者有些人也把哲学变为自己个人化的概念游戏或者个人标榜。相反,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自始至终都在表达在至善与真理上,人什么都做不了,只能仰望智慧的源头——上帝,全篇都是他谦卑的和上帝澄明自身的局限,有坚定立场与明确的伦理价值的事情上,也都是源自于上帝通过圣经给的启示,抑或通过他仆人的教导。

当时的西方世界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完成了科学和哲学的思想启蒙之后,文明也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有了起步。与此同时,同样影响了后续西方世界乃至全人类接近2000多年的基督教和其密切相关的希伯来文化,在经历了耶稣和初期使徒传教、和公元325年形成第一次全世界基督教统一教义的尼西亚会议,也已经成为了世界和文明不可能脱离的一股强大的动因。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奥古斯丁,肯定也非他本人的意愿与安排,也就成为了第一个我们经常说的“两希文化”的融合者,也是第一个把用系统的方法把基督教重要的的教义,罪论,救恩论,三位一体,耶稣神人二性,教会论,等很多信仰的基础做了构建、梳理和解释。而他信仰铂铱之后基于信仰原则和基础创作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忏悔录》和《上帝之城》。上帝之城的创作时间更是拉锯到20来年的思考和创作的累积,融汇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因此可以说《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所以信仰的系统性的阐述应该还是在《上帝之城》,同样值得我们去精读。

由于希腊文化、哲学、思想对当时罗马帝国的影响深刻,奥古斯丁的文字表达形式里面自然包含有许多希腊思维中的说法和论证方式,但是,如果看到《忏悔录》文字背后表达的内容,就会得出非常清晰的印象,他所持有的信仰立场与希腊文化的根基截然不同甚而背道而驰。《忏悔录》当中结合奥古斯丁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所面临不同的信仰的挣扎和转变,所涉及到的核心的信仰上的思辨,我整个读下来聚焦在三个点的思考上面:原罪论、时间论、创造论。

2

奥古斯丁论原罪

奥古斯丁青年时期读到西塞罗的作品深受感染,激起了他追求善和真理的热情。在他看来,寻找善和真理,必须要解释善与恶的关系。

现代社会里,善与恶这两种概念已经很被弱化,更多被用来形容个人的品行层面,而不是神学或者哲学里面的好与不好的终极标准。另外罪在现代社会更多的是关联到现有法律体系下的审判。忏悔录里面讨论的罪,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有没有达到上帝的标准。我们区分这个认知的差异就更容易理解奥古斯丁所谈论的罪,善与恶。

奥古斯丁时期,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的影响很大。在他归正到基督教之前,奥古斯丁年轻时也跟随过这种主张。二元论来源于琐罗亚斯德的神话,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战场,光明之神与黑暗之神是战斗的双方,光明之神代表着善,黑暗之神代表着恶,双方的斗争象征着善恶的斗争,看似合理的解释了善恶之间的存在。在这里摩尼教把善和恶实体化,世间的善恶都有独立的来源,善恶的斗争是永恒的。二元论的弊端是把人的自由意志独立于罪的产生,而人在罪上的责任归于黑暗之神。这显然是不能满足启蒙后的奥古斯丁内心的判断,他最终反对摩尼教在罪方面的解释,而强调罪的自发性。他相信人的罪行使人远离上帝,而导致恶。创造者本身才是善的唯一本体,恶并非与其同等地位的存在,而是被造者偏离创造者的本意而造成的善的缺失。

永恒的创造主与非永恒的被造界,前者是必然而不会改变的,后者是偶然而可能改变的,上帝在其三位而一体中彰显其存在的美善,被造宇宙则以其丰富的多样性在井然有序中反映出来。

被造界既然是可变的,那么就可能因亏损原初被造的完美而产生恶。按奥古斯丁的逻辑,恶并非一种存在的东西,而是从本来美好的存在中变质,他以黑暗是光明的缺失、疾病是健康的亏损为例说明这个道理。

《忏悔录》里面,奥古斯丁还表达罪主要的本质是人用“对自己的爱”取代了“对上帝(创造者)的爱”,人对于自己被造而没有达到创造者的目标,这种偏离本身是很深重可怕的,一旦我们对其习以为常,便会觉得微不足道。不仅如此,无论这个人偏离创造者本意有多么严重、恶劣,一旦人们对这种偏离习以为常,就会视其为微不足道,甚至根本不将它看作是罪。既如此,人们非但不掩饰这类的罪,反而将自我偏离的、堕落的、有限的自我当成可夸耀的事,四处传扬。

奥古斯丁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犯罪的倾向,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正如刚刚出生的婴儿已有嫉妒的本能,或者他自己小时候和伙伴们偷梨并不是为了吃梨而是本能里面的罪的驱使和满足,他认为人类受造之初,始祖亚当犯罪之前原为良善,但当亚当犯罪后,因为全人类由亚当而出,所以全人类继承的和上帝的关系也是“潜在地存于”亚当里,有分于亚当的罪。罪的根源有二:无知与软弱:要么是尚不了解自己的本分,要么是明知自己的本分却不履行。前者是来自无知之罪,后者是来自软弱之罪。

3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

论到罪的问题,人的自由意志就是必须要讨论的一个事情,假如上帝赐予人自由意志让人过正当的生活又叫人犯罪,那么上帝的惩罚就不具有正义性。奥古斯丁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并且认为自由意志是上帝赐予的,但是上帝赐予人的自由意志并不是预定了人会作恶犯罪,目的是使人过上正常的生活。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强调的是一种自由行事的能力,奥古斯丁把自由意志的发展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来建构自己的自由意志论。

论到罪的问题,人的自由意志就是必须要讨论的一个事情,假如上帝赐予人自由意志让人过正当的生活又叫人犯罪,那么上帝的惩罚就不具有正义性。奥古斯丁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并且认为自由意志是上帝赐予的,但是上帝赐予人的自由意志并不是预定了人会作恶犯罪,目的是使人过上正常的生活。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强调的是一种自由行事的能力,奥古斯丁把自由意志的发展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来建构自己的自由意志论。

1、亚当犯罪前的自由意志论

亚当犯罪前生活在伊甸园中,违反上帝的诫命而犯罪,在此之前上帝并未賜予亚当“必定不犯罪”的权利,从亚当偷食禁果来看,他犯罪之前是具有自由意志的。

2、亚当犯罪后的自由意志论

亚当犯罪后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已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得到拯救,亚当的自由意志已经全然败坏。亚当的后裔只有等待耶稣基督的降生。

3.基督拯救之下的人的自由意志论

在上帝的真理之光的照射下人才是具有真正自由的人,对善的必然选择才是真正的自由,对上帝的必然遵从才是真正的自由。

后来教会的一些重要传道人的教导当中,对于救赎之后的自由,又根据是否已经离开这个世界进入与上帝应许的永恒世界做了一个区分。所以人性的本质也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祖没有犯罪前,上帝看着是好的,人性是完美的,但是是一种没有别成全的完美,人是可能犯罪的。

第二个阶段,人的始祖已经犯罪,人性已经偏离了上帝看着是好的,人性是不完美的,人是不可能不犯罪的。

第三个阶段,罪人蒙上帝拣选和真理的教导,从罪的辖制当中得到了自由,但人性在上帝成全之前,还是有旧的生命的残留,所以人是可以不犯罪。上帝也通过这种方式给人有机会积累自己的信德,信徒也欣然把这种试炼当作在上帝里面的富有。

第四个阶段,人离开肉体和现在暂存的世界,进入上帝应许的世界之后,上帝就在永恒世界里面成全信靠祂的人,因为上帝应许被成全的完美的人性不会再堕落,所以人是不可能犯罪的。

对于现代的人,按照如上奥古斯丁分析的阶段,其实永恒的盼望不仅是人死之后的天堂,而且永恒的盼望也包括我们在世上的这些时间,我们是有这个自由意志的可能,可以重塑、丰富自己的生命,寻找、积累真正的价值。

4

奥古斯丁论时间

奥古斯丁关于时间的观念也很值得一提。他根据《圣经》的提示,认为上帝不仅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时间的创造者。他在《忏悔录》中说:“上帝创造了这个变化不定的世界……在这个变化不定的世界中,必须表现出万物的可变性,人们从而观察时间和度量时间。”所以,时间和空间都是上帝创造的。而且时间仅对世界而言。因为上帝是永恒不变的,是超时间的。

我想尝试去解释一下上帝的这种超越性。时间被现代科学定义为第四纬度,纬度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去衡量、表达、传递物质世界的一个参数。比如一条线是一维空间,这条线上的点通过距离一个纬度就可以确认他的存在,一个平面就是二位空间,这个二位空间里面的任意点都可以用横向加上纵向的两个纬度来表达出来。而当这个点超出这个平面,就进入了三维的世界,不管他超出这个平面多少高度,都没有办法用二维世界里面的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来表达。同理,时间作为第四纬度,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的过去,和将来的将来都是世界存在的一个人可以感知的存在。每一时刻的现在都是这个时间纬度里面的一个点。

假设在二维的平面的一只蚂蚁质疑上帝在哪里?在它的左边还是右边?这只蚂蚁就是约束上帝只能存在他的二维世界里面。当平时生活中有人问上帝在哪里?其实他们预设的前提是上帝必须在三维的空间世界里面去寻找。当有人问上帝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他们的前提是上帝只能在时间这个纬度里面存在。然而上帝如果是宇宙的创造者,就是超越他所创造的一切纬度和一切纬度里面的世界。我们约束这个创造者在我们的理性能理解的纬度里面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前提。

现代量子物理研究发现的量子纠缠等物理现象,先不讨论灵界,表明物质世界的纬度肯定不止四维,这个世界的原理随着人类科技的发达会越来越发现人类的理性尚未理解和能阐述的远远多过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范围。然而不管人类的认知水平如何,这个世界就是足够令我们惊奇的存在着,运转着。宏观到整个宇宙、各个星系,地球的运转。地球上气候、动物、植物的维持的更替。微观到一片树叶,一个细胞,一个原子、电子的运动。都是现代科技只能模仿,无法超越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弗朗西斯·培根说:“一个人对科学、哲学肤浅的研究,可能让这个人成为无神论者。但是当人们对科学和世界深入的研究到一个地步,科学和这个世界会逼我们承认上帝的存在。”

5

奥古斯丁谈神的创造

创造者的属性就是“自有永有”,被创造的宇宙的来源是“无中生有”,这是基督教最基本的创造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的表达的立场是和基督教的正统教义是一致的:宇宙间除了上 帝之外,任何存在者因为上帝的创造和护理而存在。他也在最后三章中,主要从质料、形式和时间三个方面来阐述上帝的创造。

这个部分坦白说,我大胆假设作者还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所以我们现在去看,其实错过了很多正面的解释。我们也很容易理解,直到爱因斯坦发现E=MC2质量能量转换定律,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论被众人接受之前的1700多年,相信人们都很难用理性去接受所此恢弘、巨大的宇宙和整个物质世界是来自“虚无”的起点。

我们不得不佩服圣经启示的超越性,创世纪的作者摩西(生于主前1527年,死于主前1407)在距今3500年前,所写出的宇宙的起源,所启示的创造者“自有永有”的属性。

第二个我想分享的点,其实应该10多年前自己就已经把奥古斯丁当作自己灵魂的知己。他是一个勇士,是一个能够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失败,自己的罪陈列在众人面前的人,他对上帝的忏悔和信仰宣告都是非常真实和可信任的。

正如奥古斯丁有一位敬虔的母亲伴随他经历所有的这一切。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为他祷告。我身边也有朋友10多年都没有放弃我,仅仅因为他们对上帝的爱和信心。我虽然经历过太多自我,太多愚蠢和丑陋,做过许多错误的决定,错失了很多上帝的祝福和美意。没有在上帝的恩典和祝福的根基上建立和这些朋友、恋人的关系,不断犯罪得罪上帝,甚至也接近过彻底的放弃信仰让社会的洪流吞噬自己。

即便今天的自己,也没有完全从罪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也不配,即使上帝已经给予,披上上帝赋予自己华丽的生活和思维,成就一个在上帝的国度里面富有的自己。我身边还有许多没得到上帝的拣选而活在完全的黑暗里面的人,比起他们,我的这种缺失也算是一种恩典。纵然如此,在这种缺欠当中,我的灵魂从未满足,正如饥渴的小鹿没有得到足够的溪水。这十多年与罪纠缠不清,剥离不开的生活状态,也没有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快乐。我的内心焦灼期待上帝能够让奥古斯丁忏悔超脱的恩典,同样能够施行在自己身上。期待自己也能够拥有奥古斯丁的勇气和坦荡,所以把奥古斯丁当作自己的知己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忏悔录》被创作的的时间,是奥古斯丁接任大主教的头一年(对于忏悔录的成书年代,据学者考证,应在400年左右,在奥氏升任主教之后,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间)完成的。如今的社会,奥古斯丁已经被定义是哲学家、神学家,是承接了使徒信仰并且把信仰体系化的伟大的初期教父。但是对于当时时代的人们,大家是非常清楚他淫乱的青少年,知道他有私生子和情妇,尽管后来私生子夭折,情妇也离他而去,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思考,对于当时的人,不管是教会外的还是教会内部的,对于当时的奥古斯丁,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可能就是要去面对的。奥古斯丁这样的人做了主教?放在今天应该也是头条新闻,而且下面的评论估计都得炸锅吧。所以我的理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有别于他之前和之后的创作,可能有一个很大的含义就是要面对这些对自己的过去全然知晓的人,就是要直面和回答他们各个层面的问题。奥古斯丁选择回答的方式就是面对自己的罪,面对自己的不堪,而且他选择面对的方式就是忏悔,忏悔的对象是上帝。

这是不是因为同样感动大卫的圣灵,也感动了奥古斯丁,也能感动今天的我们?

标签:忏悔录

热门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