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共鸣社 >读后感 > 正文

来自《四条光棍》中道德思想的读后感

2021-01-19 14:41:29 50

《四条光棍》一书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秦丕兴作家的一部长篇小说。有幸最早拜读,便被文章中振聋发聩的冲击力震撼着心灵,以致久久不能释怀。

来自《四条光棍》中道德思想的读后感

故事情节比较复杂,详细的写了一位单身父亲拉扯三个儿子扶养长大的艰辛过程。作者为原沂南县浦旺中学校长,沂南县辛集镇凤头村人。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又长期在乡村中学工作。从乡里村里甚至田间地头,都给了他太多的阳光雨露,以致退休后拿起笔,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了纳于胸中的长啸低吟。

首先,作者占有详细真实的材料。这材料来源于自己身体力行的农村生活,植根乡村深厚的土壤,贴近群众的实践经过。文学术语上有着格外浓重的“泥土气息”。以“素描式”的创作技巧写实,语言土气,情感朴实,收到了俗中见雅的奇特效果。个别地方粗俗、有失大雅的方言土语的使用,只是说明作者对乡音口语的习惯性眷恋,当予以体谅。

文章中的人物,一系列互为关联的情节事件,都以线性安排的具体得当,虚构艺术,大胆想象并不矛盾,完善完美。逻辑性的因果联系十分严密,悬念跌宕起伏,故事扣人心弦。

文章中,父亲养大的兄弟三人,大的叫大牛,智力发育不全,在家本分务农。二的叫二牛,从小好吃懒做。三的叫三牛,从小勤劳善良,好学上进。唯独二牛小时不着调,长大后更是偷鸡摸狗拔蒜苗,搅闹的四邻不安。虽称不上村霸,却成为标准的地痞无赖,为村中一害。

老光棍在改革开放的村子里被选为村长,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在独自得知自己患上胃癌晚期后,又遇到二牛对其大嫂耍流氓,儿媳跑来告状诉苦,二牛不听训诫,反而大耍无赖嘴脸。当主要人物在其动机推动下,形成的强烈冲突,以致使秦老汉抡起镢头两下子,结果了儿子二牛的性命,然后去了派出所投案自首。每每读到这里,必为老光棍的举动所震撼。

此处即是本书的点睛之笔。

老光棍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普通,非常朴实,没有文化的农民。不但土得掉渣,老气横秋,而且木讷傻气,呆板教条,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布衣烂衫的农民,在抡起镢头的时候,却映射出,大拙若巧,为民除害,大义灭亲的具有崇高人格的伟大父亲的形象。

在抡起镢头的瞬间,他首先是痛心的自责。对二牛,只能生,只能养,没有教育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以至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自己愧对孩子,愧对所有被二牛欺凌骚扰过的乡里乡亲。他有罪,负有对教育二牛失责的罪过。对乡亲,他也有负罪感,因为他失败的教育,让二牛危害一方。二牛犯罪,自己才是首犯。

二牛从生下来到长大成人,作为父亲是第一监护人,如果从小就严格要求,严加管教。孩子绝对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要惩罚的首先应该是自己,儿子受到的是杀身之灾,他本人受到的是心灵之灾,他的心在流血,在呻吟……

在抡起镢头的瞬间,他想到的是,自己培育的毒瘤,自己应该除掉,虽有切肤之痛,撕心裂肺,但不能违疾忌医,必须痛下决心,在自己还活在世上的几十天里,为村子里除掉儿子,保一方平安。他深知自己死后,二牛会更加无所约束,不是偷王奶奶的一只鸡吃了,就是偷西邻居的几个兔子卖了。不是偷张老汉的羊,就是摸李家大姑娘的屁股。派出所也无能为力,告状的多了,就拘留几天,又放出来了,因为他又没有实质性的重大犯罪。秦老汉明白,说不清哪一天,一定会有村民一时冲动,失手把二牛打死,那时人家还要坐牢,妻离子散。趁自己还活着,不如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喝下。自己去监狱好了。这些细微的心理活动,作者略而不述,这正是妙笔所在,他把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读者,去体味,去暇想。

当前,社会在物欲横流,资本英雄,拜金思潮的冲击下,不少仁人志士大声疾呼社会的道德沦丧。啃老族,穷人富二代,巨婴,弑父杀母的严重恶行,屡见不鲜。大多文章都在指责痛斥年轻人的过失,责骂畜生不如……更有人抱怨社会的主流导向问题,这无可非议。

殊不知这种道德沦丧的背后,真正追责,责任在父母,子女只是从属地位。

古代人说:养儿不教如养猪,养女不教如养驴。做人父母,就应该在其位尽其职。

当今教育中的乱象之一是选择名校。父母挖空心思为孩子求学,选择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可是孩子有权利选择最好的父母吗?学校培养学生固然重要,但怎样做人的引导和教育,主要靠家长。因为家长的身体力行,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当今社会上有千千万万的父母在为子女拼命挣钱。有千千万万的父母在为子女选择最好的教育资源,试问,有千千万万的父母在身体力行,努力摸索寻求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吗?没有,少之又少。他们对子女缺少严格的约束,过于放纵。缺乏身教胜于言教的示范,自己终日抱着手机不放,却不让孩子玩手机。不让孩子干家务,培养好吃懒做的坏习惯。满足孩子穿名牌的虚荣心,吃喝高消费的物欲观念。久了,习惯了,积习难改。长大成人了,生活习惯定型了,人格形象扭曲了,反过来抱怨孩子,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请问,合适吗?

孩子有错误,就应该给予批评惩罚。不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你只要是父母,就应该尽到责任。

四条光棍中的秦老光棍就做的惊天动地。大家都知道。周永康身为国家副主席,不但自己贪财枉法被判入狱,还纵容儿子周滨,牟取非法收入1.24亿。被判刑18年。相比之下,同是父亲,就社会地位而言,有着天壤之别。但在身教胜于言教,在对待儿子犯罪的态度上,无疑周永康是遗臭万年。而沂蒙山这位种地的老农民,老光棍,严以责己,大义灭子的父亲形象,却似一盏焰火,光芒四射,永灿千秋!

孩子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昵称“墨香悠悠”在4月1日微信群里发表的一篇:“没有不听话的孩子”,文章写得很好。家长应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否则就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或教育导向。请问。有几个家长认真思考过自己教育子女的失误和不当行为,勇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过失。

不遮丑,不护短,教育方式灵活多变。在小说中,老光棍的人物塑造的非常成功。老光棍这一单身父亲。为了儿子的成长,呕心沥血,使作品得以升华,在抡起镢头的那一瞬间,更有一种高山仰止,令人敬畏的品格高度。

故事中的三牛,在省城打工,见义勇为,自学成才。在爱情上,因贫穷而一波三折,几经生死,最终走上人生的幸福坦途。

构成人物的主线,揭示人物性格,因果关系,人物内在需求的外化,强烈的行动,强烈动机构成的故事悬念。虚构、大胆想象,合理合情。

作者对三牛人物的描写,真正的用心,是用二牛和三牛的生活道路的选择,形成鲜明的对比。给现代社会的青年人指出了一条人生的道路。要务实,不要自甘堕落,要学习,只有学有所长,艰苦创业,才是人生的唯一正确的出路。

故事的中心,不做露骨的交代,含蓄而委婉,正如古人所言:“大匠诲人,引而不发,跃如也”。

真是点石成金,着手成春啊!

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的写的很有意思,但缺乏中心,读后找不到教育启发的意义在哪里?这大概是下品。有的有思想,但内容不生动,没读完就放弃了,这应为中品。有的既有思想,又能引人入胜,爱不释手,这就是上品了。

《四条光棍》一书,培养和立意高度都达到了上品,读后会很受教育。倍受鼓舞。能以文章中蕴含的高尚思想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觉悟。能以文章焕发出的道德精神光芒塑造人。

这是时代呼唤的作品,时代需要的作品。

标签:四条光棍

热门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