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共鸣社 >读后感 > 正文

英烈故事《红色家书》读后感

2021-07-03 00:48:21 4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代诗人杜甫曾经在诗里这样写道,的确,身处乱世,战争带来的苦难让家书显得尤为可贵,而其中带来的情感慰藉也是无以言说的。可是读了《红色家书》这本书后,我对“家书”一词有了新的见解。

英烈故事《红色家书》读后感

在我眼中,《红色家书》不该称之为家书。书中整理的书信多是烈士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称之为“遗书”较为合理。通读全书,尽管有家长里短的琐事,但更多的是从大处着手,倾诉志向抱负,表明家国使命。简单的言语间,掩饰不住的温情缱绻、家国大义,真可谓字字千钧!

读完此书,感慨之余,更多的是敬佩。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够穿越历史的激流,予人以启迪?是什么样的怀想,能够撕扯开生死的隔阂,予人以温煦?又是什么样的理想抱负,能够拨开雾霭照亮前方,予人以指引?是报效国家的忠诚,是保家卫国的大气,是对自由的渴望!在国家危难之际,有的人愿意散尽家财,有的人愿意以身报国,有的人愿意舍小家而为大家!

一封封红色家书,是民族的精神“脊梁”。薄薄的纸页满载革命先烈坚定而厚重的革命志向与抱负,字里行间回荡着为祖国、人民赴汤蹈火的不渝誓言。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这股精神之“魂”,顽强坚毅。穿越历史的阻隔,字字真言力透纸背,浮现那段段血泪交织却不得不诉的情义。除去共产党员的身份,他们也只是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同样有牵肠挂肚的亲人朋友,也难逃人间“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七苦。但他们又与常人不同,战士们甘愿以小家之瓦让位于大家之社稷,舍小爱之情以成全大爱之忠义。这般铁骨柔情在家书中展示的淋漓尽致,孩童面对母亲容易哭泣,妻子面对丈夫多有嗔叹,此乃人之常情。

直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无数人争相开始所谓的精神享受,但在《红色家书》里最让人难忘的一封家书,当属陈毅安写给妻子的那一封:“如果哪天我不在人世了,我就会托人给你寄一封不写任何字的信去,你见了这封信,就不要再等我了。”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他面对敌人视死如归、慷慨赴义的从容,更道出了他对家人的愧疚与无奈。一封无字书,一生不了情。战士对志向的追求如流水,纵使遇到千般阻拦,万般磨难,依然不舍昼夜的向前奔腾,誓要冲垮一切艰难险阻。毋庸置喙,家书的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青天”的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绝不屈服、绝不退缩和永不言退的执着追求,也正是这些精神力量支撑着共产党从弱到强,到今天祖国的富强民主。

然而有很多人忘了,我们的先辈早已给我们留下了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在那个年代,东方黎明的日出是红色的,星火燎原的盛景是红色的,漫山遍野的枫林也是红色的,高粱米饭是红色的,烈士英豪的鲜血铸就的永恒精神更是红色的!因为铭记,所以永恒,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逝去的烈士是不朽的。他们的意志如烈火熊熊,生生不息。他们——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们,在革命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俱以血泪和生命为代价,他们的理想抱负最终造就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从他们留下的红色家书中,我们可以描摹岁月的轨迹,沿着他们行走的道路,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的不仅是震撼与感动,还有支撑我们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的动力。

在一封家中来信里,有未能孝顺父母的遗憾,对妻子“没有和你一天的和平与幸福”的内疚,对朋戚“切不要因燕雀之讥或怙惜之爱,痛哭不已,致伤德体”的劝慰,对子女“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中国正是企业为了社会救助以及全中国实现人民的父母和妻儿”的嘱托。真豪杰更有真性情,这些拳拳情谊的表露,并非哀叹世事、怜惜众人的多情善感,而是追求信仰的意气风发。即便面对屠刀也镇定自若,这是以片瓦支天下,以草屋就国家的豪情,是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是革命先烈锤炼出的坚定信仰。正是无数共产党人用血肉之躯筑成钢筋铁骨,在危急关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才有现如今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安定团结,人民的安宁康远。

读《红色家书》恰似读史,其中可以窥得艰难岁月中党的奋斗之路,领略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和砥砺前行的使命。壮哉!美哉!犹如一轮东升的太阳,在永恒流动的历史星河中绽放闪耀荣光。鼓舞后人坚定信念、敢于担当,将个人生命的涓流,汇入党和国家生命的大江大河,以自身之精神,筑国家之魂灵。

标签:正能量烈士红色家书

热门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