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共鸣社 >观后感 > 正文

《长津湖》观后感:信仰的颜色一定是中国红

2021-11-17 15:51:01 95

《长津湖》观后感:信仰的颜色一定是中国红

1951年,知名作家魏巍创作了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历时三个月的前线采访一经发表,便引发无数共鸣和震撼,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记得当年语文老师在讲台上为我们朗读这篇课文时,年少的我们不禁潸然落泪。时隔三十多年,当我坐在电影院,看到这部以抗美援朝战役为主题的《长津湖》,人到中年的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魏巍开篇就写到:“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此刻,大银幕前的我也被感动着,尤其是影片中的几个场景,看得我心潮澎湃,难抑热泪。

美军的飞机投下标记弹后,接着便是战斗机的一阵狂轰滥炸,我们的志愿军,在数倍于我们的炮火和硝烟中艰难迎战。这时候,一向精明求生的雷公,却奋不顾身扑上前去,向死而行,自己开车载着标记弹冲向美军车队,最后壮烈牺牲。在临死前,雷公被炸得血肉模糊,在雪地里低微地呻吟:“痛,痛,痛啊……”

七连的指导员梅生,本已在退伍途中,即将远离战争,回归家庭,但得知志愿军出国作战,他主动放弃复员,骑着自行车没日没夜地赶到部队,他义无反顾地投入抗美援朝的战争,来时还揣着自己小囡的照片。他深爱他的女儿,在战斗紧急时刻,他撇下装有荣誉证书的箱子,第一反应是带走女儿的照片。在战后的的灰烬里,他疯狂寻找的,也只是女儿的照片,他望着烧得只剩半张的照片落泪,带着哭腔不停地说:“爸爸对不起你”。

在异国的冰天雪地里,一群战士,他们身着薄袄,以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中,人人都是手持武器的姿态注视着前方,保持着战斗的姿势,他们已成了冰雕。

其实,现实中的长津湖战役比电影和文学都更惨烈,电影中表现的不过冰山一角。

我不由得陷入深思:“是什么力量可以让这些志愿军战士不顾生死,在天寒地冻,缺衣少食这种严酷的条件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勇往直前。”

伍千里那句话回响耳边:“老大说,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这就是答案:崇高的信仰。

总书记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信仰是什么?它是我们能够活在这世界所有的意义。它就像天上的白斗星,在黑暗中为我们闪着指明方向的光。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信仰。

革命时期,它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浩气凛然,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是“后代不再生活在硝烟中”的殷切期望。因为心中有信仰,所以我们的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长津湖》中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就是凭着顽强的革命信仰,这些最可爱的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在武器远远落后敌人的情况下,将强悍的美帝打回三八线以前,用铮铮铁骨捍卫了祖国的万里河山。

建国初期,它是“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自强不息。正是这种信仰的支撑,我们的国家走过了激情燃烧的艰难岁月。

改革开放时期,它是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十里稻谷香”的理想追求,是吴仁宝带领华西人苦干八年,《15年规划》提前7年实现的宏伟画卷,是王顺友跋涉高原,走了二十一趟“长征”的初心坚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我们正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有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有力量抵御西方列强的蛮横霸权,任何人、任何国家都妄想再将我们打倒在地,我们中国人民饱受欺凌、忍饥挨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

我们每天都在行走,与这个世界面对面,看到一朵小花散发着香气,看到一只蝴蝶翩翩起舞,看到日出日落,我们会由衷感叹:这个世界多么美好!我们心中明白,正是父辈们的信仰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敬仰感恩之余,我想,和平年代的我们,信仰是什么?

2021年9月25日,在加拿大被无辜羁押了1028天的华为财务首席执行官孟晚舟女士经过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孟晚舟女士发表的回国感言是: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这就是和平时代我们十四亿中国人的信仰。这抹红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因为有它,我们战胜了暴雪,暴雨,旱灾,因为有它,我们战胜了非典,新冠疫情,因为有它,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回顾历史,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铭记历史,牢记使命,让我们用“爱岗敬业,忠诚友善”的实际行动来坚守心中的信仰,让中国红洒遍神州大地。

人类因信仰而生生不息,万物因信仰而具有生命力。

信之,仰之,生命才有意义。

标签:中国红爱国信仰长津湖

热门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