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言:

一名教师的《名作细读》读后感

61 浏览 名作细读

虽说自己还是一位新老师,但也从教五年多了,反观这五年时间,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似乎始终得不到提升。每每面对一篇课文,除了翻阅教学参考书或在网上搜索资料以外,自己就没有一点思路了,不知道该如何去解读一篇文本,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在内心迷茫,不知所措之际,感谢林珊老师的指导,给我们推荐了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书中孙绍振教授的阅读理念与解读思路既能牢牢地把握住作品的灵魂,又能品赏到每一个词语的奇妙。因此读了孙老先生的这本《名作细读》之后,让我茅塞顿开,原来作品还可以这样解读,原来自己不足的地方有这么多,也让自己更加迫切地意识到提升自己语文教学能力之必须。现就谈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感受。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较大部分关注的是孙绍振先生谈到的作品细读时应该关注的这样两点:

一、对比

孙老先生在其中的一段论述中谈到了“对比与张力”,一个文学作品因为创作时运用了对比,使文字形成极大的张力,这就拥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它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如在赏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有这样一段论述:“第一:叶绍翁是耐心地叩门,却久叩不开的情况下,突然发现红杏一枝,充满了惊异,为春色之美而激动,和前面的宁静,专注于叩门,构成了一种张力,或者叫做对比。第二:这种美好,不仅仅是外部世界景物的美好,而且是内心突然和自我发现。”的确,紧闭的园门隔开了园子内外,一枝红杏从墙头伸出来,这是空间上的对比,形成的空间上的张力;再比如“久不开”的等待,与意外的见到红杏出墙,这是时间上的张力;再如等待不开的失望心情与见到红杏的一阵狂喜,这形成了情感上的张力。然而我们分析的仅仅只是一个部分,整首诗因为注意对比,创造了经典,创造了永恒。

再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28 课《父亲的菜园》,讲的是父亲在一片十分贫瘠的土地上开 辟出一片菜园的故事。细读文本就能发现文章开始与结尾处的描述:“望着这一块贫瘠的土地,我问父亲,“豌豆真的能长出来吗?”结尾我家的菜园“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这两处描述的关键词语是“贫瘠的土地”和“诱人的翠绿”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仅仅抓住这一组对比的意象来引发整篇文章的阅读“贫瘠的土地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父亲身上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这一块荒地上嵌上一块碧绿的翡翠。” 这就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张力,就像王崧舟老师说的那样:在充满张力的学习活动过程之后,信息、意象、情感、意蕴才会得以生成。

二、还原

孙绍振教授说: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恐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不能胜任这样任务的人,将人所共知的知识反复唠叨,白白辜负了自己的生命。针对语文教学的这一情况,孙教授提出了文本阅读的“还原法”。所谓“还原法”,就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通过还原,也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通过“找到其中的矛盾,进入分析的层次”,获得对作品分析理解的操作性,并沿着文学鉴赏的正确轨道去获得作品的真实情感与艺术价值的途径。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同时要运用联系的观点。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

例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北大的一名教授赏析说:这首诗有四点值得肯定:一是写出了柳树的特征;二是歌颂了大自然;三是比喻用得巧妙;四是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孙教授认为这种赏析是误人子弟的:

(1)机械反映论——美的是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美的形象与事物是一致的,特征相等的,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2)方法上形而上学——不研究矛盾。

(3)教化作用——春天的美是春风吹出来的,这里所谓春天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完全是自己想的。

那么,这首诗究竟该怎样赏析呢?孙绍振教授认为:一是在方法上应研究矛盾。柳树不是玉,为什么说它是玉?柳条不是丝,为什么说它是丝?“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巧妙吗?不!春风应该是柔和的,怎么会似剪刀?二是要联系。从联系中进行理解:似剪刀”要联系“谁裁出”理解,裁和剪同义互解,这种方法,是贺知章发现的。谁能裁?是人。春不是自然的,是人工的,是创造的结果,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别出心裁。这样赏析,就需要有揭示矛盾的能力,这种能力就需要采用——还原的方法。还原就是让它回到客观事物的原样。还原就出现了矛盾,出现了矛盾后再解读。

孙教授的这种解读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也让人佩服!试问,没有长期坐冷板凳的潜心研究,怎会有这种独到又不失依据的见解。他的文字为广大语文老师解决了很多文本上的疑难问题。他的精神更值得老师们去学习。在生活与工作的琐事当中,静心、耐心、潜心教研,才能不人云亦云,才能形成独立思考,才能在课堂上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四两拨千斤,让学生学有所得。

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揣摩教材,通过细读文本通向文本深处、开阔自我视野、提升教学水平。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