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言: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73 浏览 麦田里的守望者 教育

在反复听此课程的过程中记住了这本米国青少年必读的“奇书”—《麦田里的守望者》。最经典的话语是“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件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为了更好的履行父母的职责,慕名买了此书,并在上上周末静下心读完。说句不丢人的话,读书的过程中,有好多次忍不住怀疑自己买错了书,这本如此著名的书,怎么是跟着一个十三四岁半大“坏小子”的意识流“胡闹”呢?可是,每次都按耐下焦躁往前读,因为毕竟要相信整个体系不会错。231页的书,在188页读到通篇呓语的霍尔顿对小妹妹老菲苾嘀咕上面那段著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话时,我知道没读错书。几乎是这半个月来,每每在夜深人静或者清晨破晓的时候百折千回,作为一名父亲,从这本久负盛名却又满纸荒唐言的书中要明白什么、学到什么,进而去做什么。

一、动力不足、提不起劲在我们孩子身上大概率会出现。《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开头就是一个父母眼中“颓废、无所事事、随波逐流”的孩子的内心独白,一切都提不起精神、一切都无所谓。参加击剑比赛,作为类似领队的角色居然把剑等装备都丢了;一年一度的联盟赛事没兴趣去比赛场地,只是一个人在山上远观;去最关心鼓励自己的老师家里,也是冻得不行了,意兴阑珊的去看看就走,如此等等。与此同时,这个孩子出身名门、家庭幸福、父母也足够包容,加上书中的被开除,他已经被开除四次了。这一切多么的梦幻而不可思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腿上还沾着泥巴、味蕾和直觉中还残存饥饿记忆的乡巴佬父母而言。但是,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亲身体验,改革开放40年后,我们的孩子大概率会出现书中主人公的状态,甚至90后的孩子已经出现这种状态。诚如10年前一位充满哲理的年轻人对教育劝导自己要好好学习的爸爸说“你当年是读书和种田的差别,你肯定读书;我现在是读书和玩游戏的差别,我肯定玩游戏”。当生存不再成为问题,如何让年轻人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奋斗的动力,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学会适应社会变化,在当前的社会、家庭情境下共同陪伴孩子的成长。我们作为父母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几千年农耕社会累积下来的哲学基础、传统文化、因果循环都面临根本性的变化。一切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伦理道德、家庭传承、风序良俗都难逃被解构后再重构的过程,西方文明的舶来品也水土不服。不管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就在于这种社会革命。作为父母,我们无法再用我们的动力逻辑来教育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他们的现状。改革开放40年前,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稳态和均衡状态,贫富差异在于吃穿的略有差异,选择也非常的简单而固定,大家自然也简单。改革开放40年后,全面融入世界大潮,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转型,整个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且剧烈分化,低限整体提升了,但是个体面对的最大困境是,高限超出我们的想象,且无法通过个体努力来加以改善,甚至连改善的希望都无法出现。书中小伙子的困境就在于,一切都有了,一切都无须努力、一切都无法努力,那他怎么办?我们今天孩子们流行的“佛系”、“丧文化”,不正是这种无奈、无所适从的孩子们心态的集体映射吗?

三、爱、包容与身教言传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在书中,无可救药的男孩最念念不忘的是她可爱的小妹妹,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正是对小妹妹的爱召唤着尽管神游千万里,但最终回归理性与平和,还萌生出如此宏大的愿景。在对小妹妹爱的背后,隐藏着这个家庭对他几乎无尽的包容。一次次的被开除,这个孩子还能够继续求学;一次次被开除,父母仍然没有放弃他,仍然给予他维持生存与尊严的支持。面对孩子不如我们所愿的时候,我每每告诫反思自己,自己当年青少年的时候还不是有很多荒唐的想法,还不是做了许多荒唐的事,只要不触犯法律、没有人生安全,我们何尝不能多一点理解和包容呢?最最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仅要言教,更要身教,无论面对何种处境,碰到什么问题,我们始终都坚持乐观向上、砥砺向前,孩子看在眼里也会记在心里,即使一时他不屑一顾,但是美好的种子只要种下,一碰合适的环境自会发芽。

社会总在向前,上一代对下一代充满各种担心甚至失望也是常态。但是社会大势熙熙攘攘向前,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所能做的其实简单而有限,那就是以健康的身心、阳光的心态,努力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相信孩子会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