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共鸣社 >读后感 > 正文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2020-10-06 17:25:38 85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被讨厌的勇气》第一讲听书笔记。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指责别人,那么最难的事情就是改变自己。建立人格的独立是一件很难的事,一个小孩子会因为父母感情不合而学习表现差,长大后这个孩子就会通过向内攻击来表达对别人的不满和愤怒。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是不存在的,是因为我们选择不改变小时候的行为模式,而小时候的行为完全是因为当时我们很小、很弱、无能为力,而长大后我们如果还是继续这样的行为,我们就选择成为弱者,而不是被迫成为弱者。

“按照精神动力学的解释的话,愤怒是因为我们内心感觉到无力和挫败,我们对他人有一个要求,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用愤怒的方式来表达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一个攻击。从客体关系来讲的话,就是我们对客体的一个攻击,就是我们在寻求着客体对我们的一种照顾,或者说一种回应。”实际上愤怒就是对他人的指望。

(其实这点我不是很认同阿德勒的观点,每个人都在寻求一种纽带、关系和羁绊,如果一个人不指望任何人那么他就像《荒原狼》的主角那样离群索居,是反人性也是压抑的。我认为就是一个“度”的问题,既不要太依赖别人,不要太指望别人,也不要回避亲密关系,这样人的状态才是正常的。

昨天群里讨论出轨该不该原谅,我和晓姐都认为,人是因为软弱而非真爱才选择妥协不忠的感情。松哥就不认同。我觉得松哥好像代表了一种集体文化主义,像我之前听熊逸书院讲的,为什么有些奴才维护封建社会制度,因为身为奴才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问题怪主子就行。一个女人,丈夫不忠,她宁愿呆在不太满意的关系里,多半是因为她无法走出舒适圈。尽管这舒适圈并不让人舒服,但却是熟悉的。

一个女人不能离开一段不好的关系,是因为她过度依赖关系,并认为自己离开关系境遇会变得更糟糕。

尼采说过,人们对自由往往是向往的,同时又是充满着恐惧的。自由意味着不确定性,断开了之前的纽带,人要忍受孤独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不认为这种妥协有什么值得称颂的。

《被讨厌的勇气》第二讲听书笔记。讲者先po了一个案例,一个女人有强迫症,在一些不重要的事上追求完美,后来分析师发现她就是一个家庭主妇,孩子大了丈夫和她疏远,没有自己的爱好、朋友、生活目标,每天就是重复性的柴米油盐。

分析师问她如果没有这些症状,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她突然很茫然,分析师说这些症状似乎在保护着你的生活,如果这些症状消失了她会感到空虚。说白了就是没有工作事业,就没有让自己感到自身价值的东西,没有让自己专注于某件事的兴趣爱好,就完全无法独处,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子,精神上完全依附于孩子和丈夫,自我价值感也会很低。

她其实很自卑,也正因为这种生活模式让她感觉自卑。

一个孩子不喜欢他的数学老师,觉得老师严厉挑剔,他害怕面对老师的评判。但是如果他把老师当成是合作共同体而非对立面,就会改变他的认知和行为模式。老师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力拥有者,而只是帮助他上好大学的一个帮手。一个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模式或回避人际关系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你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中受伤,而不是你真正想建立人际关系。

自卑的人会回避人际关系。

这点在恋爱里可以看到,很多女孩宁可找比自己差的渣男,就是因为渣男主动,让女孩的自卑心理得到了缓解。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实质上是一种回避,害怕面对自己。

一个人自卑的时候,就觉得他人会伤害自己,害怕别人的批评,在和他人的竞争和比较中体验到自己不够好的这种感觉。我们就没办法和别人建立合作共同体的关系。我们趋利避害想体验优越感回避自卑感,我们的自卑会让我们和他人一直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

亲子关系中,权力斗争很严重,孩子如果被剥夺了一切话语权,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就会产生对抗心理,你要我做的事我不做,你不让我做的事我偏做,叛逆期过后会过渡到复仇期,用自己的失败来证明父母的失败。毁灭自己,如你所愿,有些孩子会封闭自己,另一些会自我放弃。自卑就是别人批评自己,自己的自信一下子就垮掉了,自卑的人害怕人际关系,潜意识里对他人是抵触的。超越自卑需要试错的勇气,先是给自己洗脑,我是对的,然后实践去验证,trial and error ,越挫越勇才能超越自卑、超越自我。

《被讨厌的勇气》第三讲听书笔记。这讲又啰嗦又让人不能苟同。完全活出自我是不存在、也反人性的,又让我想起来《荒原狼》的男主角,别扭又拧巴。人活着的确不是为了取悦别人,但是要想达到一种好的生活状态,需要在活出自我和取悦别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的应思悦就是这样的女孩。

她处处替别人着想,但又不失边界和底线,准婆婆要求她做基因测试时,她断然拒绝,对她而言婚姻不是为了给婆家传宗接代的,而是她自己追求爱情,虽然男友家境殷实,但她从未想过靠男人“脱贫”,她一直努力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让男朋友接济她家。

这样的爱情是平等的,她可以对男友一开始对她弟弟的病不计较而感恩戴德,却不能在婚姻大事面前与婆婆妥协做基因测试,这就是边界感拿捏的最好的人了,我认为。

人要和别人产生羁绊,就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取悦别人,但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完全不取悦别人的人在我看来就跟智障没两样。

我在大学任教期间曾经遇到一个学生就是如此,他是个男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命不凡,经常跑过来那一些百科全书式的问题考我,看看我会不会。一个人上大学了还能如此幼稚我也是服了。和别人打架又打不过,学习也不好还挂科,没有朋友。

这个转折可能有点突然,但我想起来精神分析所讲的妈宝男的成因,就是母亲疏远父亲,和儿子走得太近,觉得儿子很完美,而丧失了竞争感的儿子感受到一种想象出来的“自我全能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变得花心又自负。因为他潜意识里认为别的男的都比不上他,他能满足女人所有的欲望。父亲缺席的家庭,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还会演变成心理缺陷。

我认为,人想活得自由,并不是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目光,而是想清楚两件事,一是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二是谁能认同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和价值观相近的人在一起,对人的发展是有增益作用的。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这个人喜欢交朋友,上升星座天秤座,网上认识了一个女孩,面基成为朋友了,我欣赏她的点其实是她有点社会气、很自信、开朗爱笑。想和她交朋友是因为我身上没有这些特质,自信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但是后来我和她绝交了,原因是她经常打压、贬低我,在她看来我狗屁不是。

的确我是个穷教书的,我知道读书人的清高和迂腐让很多人不屑一顾。我在渴望财务自由的同时并不是把自己的“本分”丢弃了,我尊重知识也尊重知识的价值。

她对我的瞧不起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后来我和我朋友店里的一个学生提起这个女孩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大快人心的话,啊我想起来了,那个放贷的女的。我认识她的时候她一直称自己是做金融的,自我感觉不要太好。

那天我们一个吐槽群里的群主怼了群里一个女孩,估计也是这种心态,“我嫉妒她什么?嫉妒她没文化?”

就是你以为的价值在对方看来一文不值的时候,这时候大家就可以散伙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还有一个感慨就是,中国的婚姻为什么能维持下去的成功率越来越低,在婚姻里的男男女女满意度也不高,原因就是边界不清。当然这是风气和自古以来的男权社会架构营造的结果,社会对于男性的经济状况要求过高,又把婚姻死死地和传宗接代绑在一起,但职场对女性又不友好,传统观念把女性降格为一种附属品。

经济环境不好就造成各种婚姻问题,夫妻关系更多并不是合作式的,而是互相消耗式的。这和我举的应思悦的例子完全相反,如果她想攀附这段婚姻,她就要妥协去做基因测试,这并不是一个优生优育的问题,如果她结婚了自己想生孩子自己会去做测试,但是她婆婆替她做决定,她就成了一个满足她婆家需求的一个物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在交往期间她也没有主动索取金钱礼物,也没有要男友买房买车。我也并不是说中国姑娘不独立,买房买车不对,而是你在对别人进行物质索取或是要求的时候,对方也会对你有所要求,这样的话就很容易陷入边界不清的关系状态。对方也只是一个赚钱养家的工具,你也只是个生孩子的工具。婚姻的存续也只是为了抵御风险的功能性的存在。人的体验感大大降低,这样容易感觉到活着没意思。

标签:勇气被讨厌的勇气

热门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