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共鸣社 >读后感 > 正文

一场修行《人生》读后感

2020-12-07 11:19:22 61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缘来缘 去终会散,花开花落总归尘”,没有所谓的一帆风顺,也不敢说总是荆棘遍地:人生就是一台戏,每天都有人化着各色的妆,戴着各色的而具演绎着不同的角色,有人只关注到了台上的光鲜亮丽,却往往忽视了台下暗角的哭泣:人生就是一盏茶,看似索然无味,实则香郁醇厚,以它深厚的底蕴刺激我们的味蕾。人生就是这样,既清晰又模糊,既简单又复杂,既短暂又漫长。所以我们摸不透人生,只能透过个时代去探寻人生,我们无法穿越时代,只能从一段人生去摸索时代。

一场修行《人生》读后感

这是一段曲折的奋斗历程。纵使他努力的想要挣开束缚,摆脱命运的枷锁,但始终无法与现实搏斗,总有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他的咽喉。在这边渺远的黄土地里,高加林不想复制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拼命地想要通过学习走出这片土地,就算再不济,也要干一份在他人和自己看来相对体面,轻松的职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幸运的,高中毕业就做了 乡村教师,但是现实给了他狠狠的一记巴掌,他没有能力与有权势的家庭抗衡,他被迫下岗,回家种了地、之后很长段日子里他成了小透明,但他心有不甘,正当他茫然无措时,黑暗中又泛起一点星光,借助当官叔父的帮助得到了去城里当记者的机会。可是好最不长,随着叔父被人告发,离职风波的掀起,高加林又一次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摆布,被遣回乡,就这样,他成了"命运眷顾的宠儿”。高加林本不是个甘于平凡的人,是什么让这样一个踌躇满志的人慢慢堕入平凡?是什么让他不得不咬牙放弃?又是什么让他放下一切不甘,归于土地?

“对,不错。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原貌,这就是他的生命,他所处这个时代的生命不用走到尽头就可以预见的未来。”这样一个鲜活的,志存高远的,不甘成为蝼蚁的人,是被活生生的现实压弯了脊背,被时代逼成了“疯子”。希望的火苗被冰冷的时代之雨浇灭。可能是因为他生不逢时吧。当时高加林所处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陕北,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城市发展较好,而内地较为边远的地区几乎是享受不到改革的春风的,再加之一些地区阶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身为农民阶级的高加林纵使才华横溢,也只能叹世事弄人,生不逢时罢了。他没有更多施展的空间,国家也正在建设当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顾及到所有人,于是,他就成了时代过渡期活在夹缝中的人。

除过高加林的生活波折,该书还有一段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抛开马栓,张克男,不得不说这是一场极为典型的三角恋。一个是较为传统的乡村女性刘巧珍,她善良,勤劳,虽出生农村,但她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对待爱情坚定,忠贞。在与高加林这段爱情里她付出了太多太多,但她却无怨亦无悔。正是这样一个 刘巧珍的出现让我对于后来他们二人的分手耿耿于怀,甚至为此迁怒于高加林,但是后来想想,高加林又有什么错呢?他不过是被时代奴役后的残壳罢了。而另一位则是年轻漂亮的城市女性一黄亚萍。她有思想追求,有学问,向往自由,敢于冲破世俗。相较于巧珍而言,亚萍似乎与高加林更为契合,也更富有魅力。但是这样两个深爱着他的人最终都与他“走散”了,这是为什么呢?显而易见,是因为高加林的不安现状导致巧珍成了牺牲品,而亚萍则是不愿舍弃安逸最终放弃爱情与高加林分开的。在爱情和面包之间总该有个选择,所谓鱼和熊掌两难全,值不值得最后还是要看自己的体悟。

这样的一段人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一段缩影,看透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但同时也了解到了这个时代的不得已。每个阶层都活的小心翼翼,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又无辜被囚,想要冲破但又被禁铜的更加坚实,想要摆脱控制却又为了安逸不舍离去。无法说究竟谁对谁错,毕竟个体渺小,看到的又很有限。而当真正看透的时候,这简单的念早已被岁月的风霜,打磨成亘古绵长的厚重,已经没有追究的必要和冲动了。

反观当下,这个没有了阶级的限制,没有了距离限制的时代,让更多有梦想的人有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他们生活在当下,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肯定又是另-番景象。看到了路遥先生笔下如此真实又令人感慨的一生 ,我已无所求,唯有感恩洋溢心头,很庆幸生活在当下,以《人生》为鉴,只愿心诚莫负韶光。

标签:人生

热门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