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共鸣社 >读后感 > 正文

爱情智慧《围城》读后感

2020-12-07 11:21:03 31

一本智慧的书,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又如一面镜子,透视灵魂。  ——题记

爱情智慧《围城》读后感

初次读《围城》是在十几年前,那时刚参加工作,年纪尚轻,未婚。对扉页上"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的题字似懂非懂,对主人公方鸿渐求学、恋爱、求职以及结婚的故事也觉得索然无味,不可思议。只是惊叹于钱钟书先生无与伦比的才气和风趣睿智的语言,仿佛给那炸土豆条抹上番茄酱一般——令人百般回味。

再度捧起阅读《围城》是在今年的疫情期间,书中诙谐幽默的比喻中含有辛辣讽刺,那样的看似夸张却又恰到好处,这登峰造极的精言妙语,似真似假的各色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一个个社会的小缩影,真正让我感受到《围城》的魅力,有一种曾经不懂书中意,今日已是城中人的感慨。

主人公方鸿渐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求学、爱情、职业、婚姻、家庭皆是重重围城,使他囿于其中,由一座城奔向另一座城,看似逃离,实际上不过是又一次进入,这过程中虽有过希望与追求,但更多的是失望、痛苦,是迷茫、无措。其实仔细想想,他本可以做的很好,乐在其中的。既走进便要努力去经营,突破这“城”的困境,然而他更多的是逃避,也只能在重重围城中窒息。对方鸿渐这个人物谈不上讨厌,却也喜欢不起来,只是从他身上,我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

不要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围城》里最毒辣的一句话是:“你不讨厌,可你这个人全无用处。”这是赵辛楣对方鸿渐下的评语。

方鸿渐原本要学的是土木工程,可是“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得了岳丈资助出国留学,他却不好好珍惜。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钱花得差不多准备回国,父亲和岳丈跟他要博士学位,只好买了个假的博士文凭来敷衍,换来了一时的炫耀,却没能逃过真刀实枪的考验。

他得到三闾大学的教职,原因很荒诞:赵辛楣喜欢苏文纨,把他当情敌,想通过提供一份远距离的工作,拆散两人。校长原本许诺的是教授职位,却发现方鸿渐只是个游学生,最后安排他教伦理学,给了副教授的职位。方鸿渐虽然不忿,也只能任人摆布,说到底就因为他太过平庸,也没有底气,自然在职场毫无议价能力。伦理学课教得烂,也管不住学生,学生只不过把他的课当成混学分的捷径。教英文时,学生把他改卷子的笔误罗列起来,证明他英文不通,没资格教英文,他差点丢了工作。最后所有人都得到续聘,只有方被解聘,狼狈地离开。受赵辛楣推荐,他成了报社资料室主任,赚的钱只有妻子的一半。也很大程度因为这个缘故,家庭生活中处处受辖制......

方鸿渐在出国"学成归来"后,从点金银行的小职员到三间大学的副教授,再到华美新闻社工作人员,三次工作都是依靠旁人关系获得,三次也因旁人干系而失业。

求学时不用心,敷衍了事;工作时不尽心,好高骛远;等到回首,才知一切已是枉然。对于方鸿渐来说,学习的苦,他完美地逃避过去了,但是生活的苦,逃无可逃,避无可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为数不少的“方鸿渐”——在该努力的时候,没有好好努力,在该积蓄力量的时候,得过且过,不肯吃奋斗的苦,最后因为平庸,吃尽了生活的苦呢。

真正的朋友,不是朋友圈的点赞之交。

《围城》中,因为有赵辛楣这样一个朋友,方鸿渐才体会到“绝望中的希望,寒夜中的温情”。

嘴上说“全无用处”,但赵真的是把方当朋友,而且是个真正的“行动派”:

前往三闾大学的途中,辛楣看穿孙柔嘉城府很深,对鸿渐别有用心,便及时提醒;听到方鸿渐只得了副教授一职时,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工资补摊给方;得知方鸿渐和孙柔嘉订婚并双宿双飞时,连忙劝方赶紧结婚,并送上一笔钱以敷置办婚礼之用;鸿渐为了迁就妻子与方家疏离,又在妻子处常受打击,辛楣遂请鸿渐去重庆工作。在对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奋力相救,不离不弃;在对方生活风平浪静时关心照顾,默然欣喜。“像暗中摸索,忽见灯光。”这友情宛如一道光,照亮了方鸿渐。

钱钟书先生说,旅行最实验得出一个人的品行,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我深以为然,朋友之间除了三观相合、志趣相投外,还应是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坚强后盾。

现在很多人感叹:越长大越孤单,偌大的朋友圈,多的是点赞之交,有几个会在你伤痛失意的时候,义无反顾来到身边?自古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如何分辨,我相信时间和困境会一一过滤,而留到最后的不离不弃的挚友,只需珍而重之即可。

只有经营不好的婚姻,才是围城。

方鸿渐的感情经历,是《围城》的一条主线,也体现了方鸿渐的懦弱的和缺乏原则。看他身边的女人,轻浮的鲍小姐,清高却自负的苏文纨,这两个女人他谈不上喜欢,可却优柔寡断理不清。遇到阳光女孩唐晓芙,他怦然心动,这或许是他的爱情,但他却并没极力去争取。碰到不漂亮却贤惠的孙柔嘉时,他是想着踏踏实实地结婚,无关爱情,然而当走进婚姻的围城,面对生活的琐碎,无休止的争吵,他又感觉疲惫,想要逃离。殊不知婚姻也需要经营。

“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围城》嘲笑了婚姻,但钱钟书的婚姻,却令人羡慕。

钱钟书对别人很狂,可在杨绛面前,他放下了所有的狂傲;同样,为了爱情,大家闺秀杨绛,甘做钱家“灶下婢”。留学英国时,“拙手笨脚”的钱钟书,为妻子做早餐,一做就是几十年;钱钟书吃不惯英国食物,杨绛自己省下他愿吃的部分,却仍担心他吃不饱。为了保护杨绛,钱钟书握笔的手,甘愿拿起木板,和别人打架;当钱钟书被灯泡坏了等琐事困扰时,杨绛总是温柔地说:“不要紧,有我呢”......

有人说,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结婚之后,两个人要各去掉一半的个性,才能组成美满的家庭。而你当下所做的妥协,其实都是在成就自己的婚姻。生活中,两个人虽然有争吵,有嫌弃,但因为彼此的爱意和相互迁就,才让婚姻里的枯燥和乏味,多了一丝温暖和幸福。

反观方鸿渐的婚姻,没有爱作为基础,又缺少理解:夫妇俩日常开玩笑也能战火连天,两人守护着脆弱的自尊,一次次撞击着对方,遍体鳞伤......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围城,只有经营不好的婚姻,才是围城。

读《围城》也在读自己,读人生,里面的人、事尽在生活中,围城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方鸿渐的故事结束了,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但愿我们都能读懂方鸿渐,点亮城中人,走进一座“城”,便去爱上这座“城”。

只愿,我们在城中深处,都能做好自己。

标签:围城

热门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