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共鸣社 >读后感 > 正文

《中国史纲》读后感

2020-12-19 14:55:04 59

《中国史纲》读后感

1.周代的封建社会

读完《中国史纲》这本书,更深刻的理解了何为“封建”,即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会里,凡统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在中国史上只有周代的社会可以说是封建社会。

2.农业是古代社会之本,土地的耕种者即庶人,为统治者提供粟米、布缕、力役。所以农民是统治者不可忽视的统治阶级基础。在历史发展中统治者也逐渐意识到民众的重要。如:前609莒君因多行无礼于国被太子率领民众杀了,卫君的亲楚政策是和卫国人民的利益根本冲突的因此民众将卫君赶到国外。聪明的卿大夫利用这一点极力施恩于他们收为己助以强其宗以弱公室甚至以得君位如宋昭公、齐国景公。

3.“士”含义的变化

“士”字原指执干戈、佩弓、矢的武士,后渐渐变成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这是由于春秋以前和以后的社会的一大差别。后一个时代所谓教育就是文士的教育而且惟有文士的教育是最受教育的人。前一个时代反之,即武士的教育。但是,士始终是最受教育的人但因为教育的内容的改变它的含义也就变了。

4.商朝较周朝不同,商创建之初并没有把王子分封于外以建立诸侯国。周朝反之。也正因为如此王族向外分封周朝王族的地盘比商朝大大扩张,王室的势力、王的地位大大提高。周王族向外分封也是周人向外移植、促进民族间同化助成“诸夏”范围的拓展

5.嫡长子继承制(周朝诸侯和大夫的传世也用该制度)把王庶子的后裔胙土受分封机会越少而最终有侨于平民。随着贵族后裔投入平民阶级里,本来贵族所专有的教育和知识也渐渐渗入民间。

6.周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国家组织几乎由宗族和姻戚组成,其情谊经过的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君臣上下的名分最初靠权力造成,名分背后的权力消失,名分便成了纸老虎。

7.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生成与国家的崛起起着重要作用。

楚拥有肥美土壤,水旱稀少,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作为军事防御,四周无强敌,可以说是与世隔绝,楚人生活充满优游闲适空气。楚人的神话中没有扭曲血腥的形象大部分都带有诗情画意;文学上楚人所作的《楚辞》也以委婉的音节、缠绵的情绪、缤纷的辞藻而别于朴素、质直、单调的《诗》三百篇。

标签:中国史纲

热门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