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共鸣社 >读后感 > 正文

寻找日常生活的新意《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

2021-10-20 10:31:21 67

本书围绕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分析社会学。其中,作者首要阐述的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关注我们的行动如何塑造了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又是如何被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所塑造。在此基础上,社会学是一个动词。我们对于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差异性后果的正确评价,可以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更好地塑造未来。

寻找日常生活的新意《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

一、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学家通过关注背景和地位的重要性,来解答我们为什么会想我所想,为我所为。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着对资源的获取,也决定着能否做出切实可行的选择,即我们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我们是谁。从杜波依斯的种族研究理论可以发现:有色人种和白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肤色会直接影响社会资源的获取。相比社会强势群体,较少获得社会资源的弱势群体拥有不同的观念、行为和机会。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充分展示了美国社会权力的分布不均和社会结构的不合理,社会阶层对百姓生活的影响。社会地位的不同决定了拥有不同的物质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从而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人的态度、观念、行动。例如,那些控制了阶级和地位资源的人,通常可以拥有更多不同的选择,并且更好地组织起来确保他们的意愿得以实现。乔恩威特在社会结构三层次理论中谈到:地位不同,所承担和社会期望的角色不同。同一地位结合成群体,相互联系。而制度正是为社会群体以及他们的地位和角色服务,实现某些领域的社会需要。

从涂尔干、马克思和韦伯“三巨头”那里,我们了解到塑造生活的动力机制,这些机制包括社会整合、劳动力与技术革新、权力与资源等因素。在极大程度上,“三巨头”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角度来进行社会学分析,他们认为可以超越或者存在于社会之外并能为人们提供认识“正在发生什么”的绝佳视角。但,强调个人行动而非社会的重要性也是非常关键的视角。社会作为实体并不存在,它是由集体观念、信仰、知识及个体行动等构成的。

当关注点转向个体及其行动时,我们就会更直接关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社会学家彼得伯格提出“世界建构”三阶段模型——建构文化、建构自我、建构社会。这一模型认为,个体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我们创造出物质文化、认知文化和规划文化。它将我们与外在环境联系起来产生意义,但同时也会限制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和所做的选择。比如,在个体的“社会化”中,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镜中我,了解自我、经历社会化。每个人置身于不同的宏观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习得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继而塑造出个体的独特性。最后,我们分享与他人共同创造的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这种文化失去了个人的控制,成为共识的文化结果,变成了一种环境、一种社会世界、或者我们生活与其中的结构。

二、个体与社会的纽带

家庭和教育是联结个体与社会的纽带,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深思的是,二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塑成了个体的选择。后现代家庭中,爱情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这些力量促成了个体对伴侣的选择。家庭的主要功能演变成了社会网络功能和个人需要功能。家庭通过传承社会地位,新家庭形成以及家庭的再生产将个人和社会网络整合在一起。我们出生时获得的社会地位,影响了我们对资源的获取。长大后我们择偶,组建新家庭,家庭关系把我们和其他人联系起来,扩大了我们的网络联系。当有新生命加入时,对整个家庭日常生活和结构也是一次重要改变。家庭是我们获得生存必要的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场所,在家庭中,我们学会必要的文化技能,接受了群体价值观和规范,知道了如何进行社会互动。

根据涂尔干的观点,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要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掌握不同的技能。学校则负责为这些不同的岗位选择和培育人才,并在这一过程中教授相应的价值观以使人们共同合作。教育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和限制性影响。孩子在学校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为不同的职业筛选出最合适的学生。在现实教育体制内,社会控制、分轨制,造成差异性教育资源分配。从某种程度上,这些制度维护了社会不平等。往往大多数公办学校都教育孩子,应该接受权威,按照老师所讲内容思考,批判思考事物是不乖的表现。由此学校造就出一辈又一辈驯良的学生,使他们成为易于管理的员工。私立学校则没有那么多教条规章,学术氛围洋溢着活力,教学理念崇尚给予孩子想象力。两种教育模式的差异性后果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逐渐现现。分轨制依然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学校以其所认为的能力相近为基础,把学生分到不同的班级。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同样的机会获得成功。孩子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资源进入学校,这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他们的成绩。很难想象,那些没有学到与聪明孩子相同课程的差生如何赶上来。那些被分到低级组别的孩子自尊心软弱,认为自己愚笨,从而失去了积极性,最终学业成绩差似乎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不可否认的是,学校肯定并强化了那些既有的社会差距,从而使学生社会纵向流动变得更加困难。

三、讨论与总结

作者在全书着重强调着一个观点:塑造个体生活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构因素就是源自我们的经济地位,并与经济资源的分配息息相关。但我们也看到,社会阶级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资源不平等,它还反应了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差异。从一开始,有关社会阶级的话题就一直受到社会学家的关注。它是马克思分析社会关系的中心问题,韦伯在论述权力和社会控制时也将其视为重点。从古至今的社会分层制度,奴隶制、等级制、种姓制以及阶级制都说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以及这种不平等对个体获得机会所产生的深厚影响。阶级不仅仅是一种外在于我们的事物,还内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形塑着我们的需求、希望和梦想。

书中P25写到:决定社会地位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父母是谁。对此,我笔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社会学要求我们,分析问题需要退一步,全方位地看一看历史,又要再向前走近一些,关注到个体意识。欧洲中世纪,还是先赋因素为主的社会流动机制,社会阶层基本是固化的,社会流动主要是阶层内部的流动。贵族的子女还是贵族,平民的子女还是平民。我国改革开放前,六十年代家庭成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它决定了你能否参军、能否上大学。而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家庭成分就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社会资源。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以自致因素为主的高流动率社会机制。我们确实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而继承了优势和劣势。它们可以限制某些人的机会,而给予另外一些人以权利和特权。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避开先赋因素为主的环境,从优势社会资源突破,选择更易向上流动的领域。比如:个人能力提升、努力工作、人脉关系构建等。我们所处的社会赋予了我们许多选择权利,让我们的人生和选择并不会单一的受固有文化的影响。在我们塑造自己美好人生的过程中,也在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标签:爱国社会学的邀请职场

热门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