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学校》读后感
2020-09-11 14:21:20 168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疫情期间拜读了李希贵校长的《重新定义学校》一书,深有感触: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唤醒孩子个性特长。要大力开发更多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校本课程。还要释放出更多空间和时间来张扬学生个性,让他们快乐成长。
李希贵校长在《重新定义学校》通过大胆改革实践的梳理,用翔实的行动报告向我们展示了新学校行动研究的学校发展图景。他们一直在寻找学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那就是“保障学生中心的治理结构”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
一、教育成为服务行业,课程成为学校的产品
“课程是学校的产品”,这句话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改变。过去,我们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我们的“产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塑造学生,因此,常常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力量,常常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人性的一面,更忽视了学生的追求。在我们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教育是服务行业。或许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这么崇高的职业怎么一下就变成了跟端盘子一样的服务行业呢”?我们可能会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事实上,教育是一种服务人的成长,服务于学生的一个了不起的行业。由此可见,该重新定义学校和教育了。
把教育看成是服务业,实际上就是削弱教师在教育的主宰地位,突出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一面。学生是顾客,顾客即上帝,所以我们要开发更好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顾客的需求。所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的开发研究课程,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二、教育更多的成为唤醒、发现与帮助,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就有了成长的土壤
当课程成为学校产品的时候,教育就会更多的成为唤醒、发现和帮助。有人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许多领导听了可能会很高兴,可是有些老师就会知道,这并不可能,因为它并不符合实际。其实教育的力量并没有那么伟大,但是教育确实有很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把课程当做产品来开发时,它就能发现学生的潜能、特长、发现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去唤醒他、帮助他,就有可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成为自己。
在传统的教育和我国的社会里,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是很难生存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不一样了,但教育不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变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吗?过去,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通过三五年的时间慢慢地把他变得和别人一样。步入社会之后,他会发现,社会需要的是不一样的人才,然后又要重新打磨自己。所以我们要通过唤醒学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最终成为自己,这才是教育的追求。
三、实现平等,才是真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告诉我们,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就永远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和依赖者。而李希贵老师提到:学校里还需要一件特别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找不到他,教育就会永远面对假象,这个东西就是“平等”。在校园里,让我们的学生对老师、对校长尊敬,甚至感到害怕,这很容易,但要让孩子们真心的喜欢却不容易。为什么?因为喜欢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教育是唤醒,是帮助,是走进。作为教师,只有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将其点燃和唤醒。而如果没有平等,就走不进去,学生只会对老师敬畏,做不到真正的喜欢。十一学校做开展的“泼水节”就是为了推动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互相泼水的过程中得到感悟和体验。当我们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人去尊重,去看待,蹲下来和他们平等得说话,那么我们就离真实的教育不远了。
教育是唤醒,是走进。作为教师,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将其点燃和唤醒。而如果没有平等,就走不进去,学生只会对教师敬重有余,而做不到真正的喜欢。
- 上一篇:《重塑》读后感
- 下一篇: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相关文章
- 年轻老师对待关系好过于粘人的学生的方法
- 家长对待调皮孩子的六个教育方法
- 对待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五个要点
- 好的家风都会立规矩,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两张图告诉你为何要努力考名校
-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内容感悟
- 全民阅读《偷心书店》读后感
- 智慧化解矛盾《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
- 儿童的成长之书《牧羊男孩》读后感
- 帮孩子正确面对问题读本《如何拥抱一只刺猬》读后感
- 寓言教学《问道语文》读后感
- 让孩子吃得了这三苦,未来可期
- 人民日报夜读:父母若管不住自己,很多教育都是无用的
- 别让你的爱成为孩子想要逃离的枷锁
- 孩子是父母的精神存在《爱和自由》读后感
- 孩子的成长教育《爱和自由》精选读后感2000字
- 在兴趣中成长《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读后感
- 儿童科幻读本《时间之箭》读后感
- 让孩子慢慢长大《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后感
- 放手教育《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